由財聯社與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聯合主辦的“2022中國ESG金融峰會”于今日舉行。在圓桌討論環節,中信集團原監事長,中信銀行原行長朱小黃表示,
綠色金融的本質是對企業的一種激勵,而不是替代企業減排,因此需要建成一個成熟、有序的
綠色金融市場,要用市場的力量來促進資金向實體企業集聚,促進企業完成“雙碳”目標,使金融成為一個有效的“綠色杠桿”。
在法治建設方面,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原環保部總工程師楊朝飛認為,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一次對于各方面造成土壤污染的責任人要追求責任,立法方面剛剛起步,今后需要加強法治推動綠色金融發展,這將進一步規范向污染企業的投資。
降碳擴綠與經濟增長相協同 綠色投資標準仍需統一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
會議指出,“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美麗中國。”
“降碳、減污和增綠,一定要和經濟增長協同起來。過去幾年,確實出現了一些不協同的現象,例如去年年末為完成
碳減排指標,關閉了一些煤礦,壓低了煤炭供給,對電力供應造成了不良影響”。楊朝飛表示,所以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協同”概念,就是要圍繞國家經濟增長最重要的位置來開展。
對于綠色金融發展面臨的挑戰,三亞經濟研究院院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認為,當前仍存在一些“洗綠”、“漂綠”的現象,原因在于部分金融機構的綠色行為與綠色經營只是數量方面的評價標準,而缺少對于綠色金融活動效果的跟蹤評價。
另一方面,張承惠表示,從投資者、所有者的角度來看,最強調的還是對投資回報率的要求,而沒有充分考慮一些綠色金融活動可能導致投資收益率降低的問題,因此在監督、考核方面缺少綠色發展的理念。
中信集團原監事長,中信銀行原行長朱小黃也認為,在尋找投資項目的過程中,投資機構可能仍然缺乏標準,這反映在技術的底層認定方面存在很大缺口,如何認定哪一個項目、哪一類資產、哪一種經營模式是綠色的。“例如,目前
碳排放的基礎計算就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和算法,這需要遵從一個清晰的標準。”
數字經濟有望助力綠色金融產品創新
綠色金融的創新空間有很多,對金融機構而言,最重要的創新點莫過于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近年來,
碳中和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
碳中和主題投資指數等“新綠”產品陸續問世。
“要更多關注數字技術在綠色產品創新、發展、協同以及監管等方面的功能與作用。”
北京國富資本有限公司董事長,
北京產權交易所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熊焰表示,因為我國已進入到數字經濟的新時代,所有的創新都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支撐與協同,這其中自然也包括綠色技術與綠色金融。
另一方面,朱小黃則表示,現有的金融產品、功能、金融運行模式,是能夠承接綠色金融的要求,關鍵問題還是在于如何將這些概念和標準植入進去,因此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創新,而是要充分運用。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