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多重效益的自愿碳減排標準體系
制定中國亟需的自愿碳減排標準體系,需要以碳匯(碳)為基準計算要素,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促進社區發展和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主要考量,以生態碳匯為先導并逐漸擴展到相關工業減排標準。
構建該標準體系的首選領域是生態系統碳匯。其可行性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具有方法學編寫優勢。2005年,國家林業局組織編制了全球首個經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批準的CDM造林再造林項目方法學,并于2006年成功注冊并交易了全球首個CDM林業碳匯項目。隨后,國家林業局持續致力于國內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的研編工作,培養了一批了解和掌握國內外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的編寫
專家。隨著國內碳市場的啟動和推進,生態環境部又組織制定并發布了CCER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為碳匯進入碳市場交易奠定了基礎。
二是注重項目的多重效益。擬開發的自愿減排標準體系不僅關注生態系統的碳匯效益,更關注《巴黎協定》提出的森林“非碳效益”,如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社區發展等。在以碳匯標注的生態產品概念的主導下,通過創新的方法學體系,將生態產品富集地區的產品開發出來并實現交易,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這是落實國家推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具體體現,也是探索《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協同履約市場化路徑的創新實踐。
三是竹林碳匯方法學的國際化。中國的竹子碳匯營造項目方法學已被中國碳市場所認可,開創了全球竹子碳匯交易之先河。國際竹藤組織作為首個設在中國的政府間國際機構,高度重視通過竹林碳匯幫助非洲竹產區國家增加收入、脫貧解困。將中國的竹子碳匯項目方法學推向國際,有助于在國際竹藤組織的50個成員國(截至2024年6月)開展竹林碳匯項目開發活動。由此產生的碳匯減排量可幫助非洲乃至全球的企業通過購買竹林碳匯實現碳減排和碳中和,從而為“一帶一路”“南南合作”國家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為中國贏得自愿碳減排機制的話語權。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