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
南開政辦發〔2024〕5號
各街道辦事處,區政府各委、辦、局及有關單位:
經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天津市南開區碳達峰試點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照此執行。
天津市南開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8月15日
天津市南開區碳達峰試點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市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部署,根據《市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天津市碳達峰試點建設方案>的通知》(津發改雙碳〔2023〕400號)和《市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天津市碳達峰試點名單的通知》(津發改環資〔2024〕43號)有關安排,積極推進我區碳達峰試點區建設,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基礎
1.聚焦天開園建設創新優勢,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天開高教科創園核心區落子南開,全力打造全市科技創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和科創服務生態圈,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天開高教科創園帶動效應顯著,全區R&D經費投入占GDP比重、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位居全市前列,獲批建設國家級創新驅動示范區。物質綠色創造與制造海河實驗室在綠色低碳創新領域領軍作用凸顯,聚焦新碳基物質催化合成、高端化學品與膜材料綠色制造、碳基資源綠色轉化與利用、高性能
新能源材料、綜合交叉與智能創制
平臺等五大研究方向,設立一批跨單位、牽動性強、影響大的重大課題項目,推動綠色低碳“卡脖子”技術創新攻關。服務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再生資源研究所等駐區高校院所建設,聚焦綠色低碳前沿技術開展基礎研究和實用研發,助推“雙碳”產業迭代升級。
2.聚焦資源循環利用典型特色,引領生活方式綠色轉型。聚焦“靜脈產業”,通過政府搭臺、企業聯動、公眾參與,搭建起多領域、廣覆蓋的資源循環回收利用體系,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持續激發骨干企業活力,鼓勵“拾起賣”在深耕機關企事業單位再生資源回收的基礎上,打造“大收場”循環經濟逆向物流平臺,開拓線上再生資源回收市場;推動潮起環保搭建綠色供應鏈數字化服務平臺,定制資源循環利用數字化系統解決方案,推動大型企業和產業園區實現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加快扶植小微企業崛起,支持“易物享”自主研發光伏智能回收箱向社區投放,開辟社區商圈、綠色市集、便民服務等應用場景,探索碳普惠模式,拓寬社區、辦公區等應用場景。
3.聚焦城市更新的機遇契機,推進城市綠色低碳轉型。全速推進西營門片區、天拖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建設,擬通過存量產業用地的集約化開發,打造兩個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的都市產業園區。在前期規劃中堅持
綠色建筑的理念和設計貫穿其中,建設中持續探索
綠色建筑技術開放應用場景。園區建成后,將主要為天開園核心區孵化成功的企業提供中試小試載體空間,進一步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承載力。隨同城更項目實施,還將推進小區綠化景觀改造、口袋公園建設等一批群眾身邊的增綠建設項目,持續優化城市綠色空間布局。此外,還將加快謀劃新一批城市更新項目,為城市綠色化轉型提供更多場景空間。
1.綠色主導產業引領作用有待加強。隨著節能降碳工作的不斷深入,進一步挖潛難度不斷增加,亟需發揮綠色主導產業的引領作用,但區內基礎優勢產業不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底盤較小,尚未形成有代表性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天開園核心區的科技創新資源優勢有待進一步發揮,科技成果需要更好地與生產力結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碳達峰的關鍵支撐作用。
2.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還有待提高。廢舊資源回收利用以點帶面的步伐還不夠快,區內人口密度高、城市化程度高、廢棄物產生量較大,垃圾分類處理的空間保障能力稍顯不足,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尚需健全,資源回收利用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產業間循環鏈接有待加強,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仍需強化,動靜脈產業仍需更好地結合,循環經濟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有待加強。
3.城市綠色發展水平還需提升。城市品質仍需系統鍛造和全面提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更新等各環節融入程度不足,城市綜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還需進一步提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生態空間和環境質量有待進一步改善,新建建筑能效尚需進一步提升,高能效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綠色建筑發展規模、水平尚不充分。
4.綠色理念的認識尚需加強。綠色發展人人有責的氛圍不夠濃厚,綠色制造、綠色工廠、綠色商場等綠色生產典型打造還不夠多,全民參與碳達峰試點行動的做法不夠豐富,全區上下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性認識有待提升,企業和公眾參與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尤其在社會生活領域,綠色
低碳生活理念的宣貫力度還需加大,綠色理念宣傳的覆蓋面和普及度還需拓展。
二、工作目標
圍繞碳達峰目標,構建“創新—循環—更新—共治”工作體系,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中心城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基本形成,城市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全區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廣泛推行,立足能源資源稟賦,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積極穩妥實施碳達峰行動,以“創新南開”建設,加快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做實“科教立區”“文化強區”和“商貿興區”文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以科教創新引領綠色發展。把握天開園建設契機,充分利用區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資源稟賦優勢,打造綠色低碳前沿創新平臺,激發產業轉型活力,培育創新創業主體,加速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提升綠色產業“含新量”。
——以循環經濟做強靜脈產業。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理念,構建重點突出、環節暢通、運轉高效的回收利用體系,以社會源廢棄物精細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為路徑,探索中心城區循環經濟發展新路徑,引領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以提升更新增強城市功能。持續推進中心城區更新提升行動落地落實,抓好城市建設領域結構調整和建設方式低碳轉型,全面推進綠色建筑、建筑節能、裝配式建筑等各方面低碳發展,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打造中心城區發展“極核”。
——以全民共治助力降碳達峰。提倡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眾參與共治的積極性,全方位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低碳化,以綠色“新引擎”帶動消費“主引擎”,把綠色低碳理念轉化為全區居民的自覺行動。
三、主要任務
(一)以科教創新引領綠色發展
1.匯聚科教資源優勢,打造天開園創新高地。強化區、校及部門之間協同,持續加強項目引育,擴容提升建設優質載體空間,積極承接
北京非首都功能與河北等地資源,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在天開園走深走實。挖掘高校院所創新源,發揮天津大學科技園、南開大學科技園成果轉化首站的作用,從優勢學科、高能級平臺、高水平成果等方面挖掘項目,培育發展主導產業,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圍繞物創海河實驗室新物質催化合成、新能源轉化存儲物質創制等前沿方向,推進綠色低碳關鍵技術創新突破,支持物創海河實驗室承接能源、材料等領域重大項目。圍繞天開園建設,積極推動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海河實驗室及核心區內院企通過儀器設備共享、人才聯合培養、項目聯合攻關等形式搭建新型創新資源聯動平臺,優化配置科研力量。引入優質科創服務機構,從科技金融、概念驗證、財務法務等方面為企業提供高質量、專業化的支持,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打造“科創服務生態圈”,營造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責任單位:區發改委、區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產業發展質效,助推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以科教優勢學科為基礎,聚焦“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形成對綠色制藥、新能源電池、高端化學品、能源綜合利用、電子信息等領域的創新源頭供給,帶動科技服務、智能制造、醫療健康等傳統主導產業升級,推動產業鏈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向高端醫療裝備、工業互聯網等產業集群持續發力,通過進一步盤活現有資源,促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做大做強科創“朋友圈”,以原始創新成果應用為創新賦能。大力發展研發經濟,打造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探索以共性技術輸出為核心的創新聯合體建設,著力打通科學發現與產業發展轉化通道,深化產學研合作,進一步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應用。依托園區孵化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推廣前沿節能低碳技術,打造產業配套能力強、集成創新活力高、創業環境好、輻射帶動強的綠色低碳產業。(責任單位:區發改委、區科技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強化創新主體培育,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加大綠色低碳技術領域“雛鷹、瞪羚、領軍(培育)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壯大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企業隊伍,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綠色低碳科技企業主動對接國家和天津市重大科技專項,集中資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引導綠色低碳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不斷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培養“雙碳”創新人才,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打造多層次、復合型“雙碳”人才隊伍,構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三位一體的人才流動機制。用好“海河英才”行動計劃等人才政策,引進一批能推動和引領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發展的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和創新團隊。用足用好區域創新、人才、技術等資源稟賦,串聯大學科技園、海河實驗室、新能源電池人才創新創業聯盟等創新主體,搭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攻關和推廣交流平臺,與海河基金、北洋海棠基金、天津OTC、天開集團等合作打造基金關注地。(責任單位:區科技局、區人社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以循環經濟做強靜脈產業
1.創新“互聯網+”,推進物資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向前邁進一公里”。深入推進廢舊物資回收與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兩網融合”,合理布局再生資源回收點位,實施區域網格化管理,引導采用“固定與流動,定時與預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回收模式,推動規范化、標準化、可推廣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系統建設,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鏈。依托回收利用行業骨干企業成熟技術,推進廢舊物資回收領域裝備創新,逐步加快回收運輸環節新能源、智能化車輛替代,嘗試回收、運輸、中轉、分揀、再利用全鏈條智能化跟蹤互聯和在線實時定位監測調控。積極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支持廢舊物資網絡回收平臺發展,鼓勵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開展信息采集、數據分析、流向監測,探索拓展供需信息、在線交易、金融結算等服務,提升廢舊物資回收行業信息化水平。(責任單位:區發改委、區商務局、各街道按職責分工負責)
2.借勢“大規模”,推動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發揮政策和標準引領作用,聚焦工業、建筑、教育、文旅、醫療等重點領域,持續挖掘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需求,進一步釋放投資和消費潛力,更加突出科研技術和智能制造創新優勢,擴大優質有效供給和服務,促進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雙提升。充分激發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適度讓利、加強營銷、優化供給等手段,線上、線下多渠道開展以舊換新促銷活動,鼓勵汽車、家電、家裝廚衛等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引導家電銷售企業建設逆向物流體系,或委托家電回收、拆解等第三方企業回收等方式,積極拓展廢舊家電回收業務,鼓勵平臺企業綜合運用手機APP、小程序等,發揮配送渠道優勢,提供家電收舊、送新、拆裝“一站式”服務。(責任單位:區發改委、區科技局、區住建委、區城管委、區教育局、區文化和旅游局、區衛健委、區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廣“碳普惠”,引導居民垃圾分類回收“向后延伸一公里”。以便利居民交投出售為原則,在每個街道設立至少1個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因地制宜采取固定回收、流動回收、智能回收等多元化方式,全區實現與生活垃圾收集、運輸相銜接的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全覆蓋,暢通源頭交投渠道。結合“無廢城市”建設,瞄準重點領域,進一步推動綠色回收進社區、進機關、進商場、進學校、進企業,建立具有針對性的回收模式,探索智能回收終端在大型商場、商業街區和居民社區的應用,進一步提高居民交投廢舊物資便利化水平。支持企業參與建設再生資源回收網點、中轉站和分揀中心,鼓勵企業將回收業務向分類前端延伸,進行精細化全品類回收,實現初分粗分、壓縮打包、數字化管理、綠色運營,推進城市廢棄物循環利用。深化碳普惠模式,引導再生資源企業迭代設備產品,從社區、辦公區,進一步向商業區、景區等多場景覆蓋,多元化開展綠色市集等碳積分兌換活動,拓展社區商圈,豐富“碳積分”兌換場景,激發居民群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參與資源循環利用的積極性。(責任單位:區商務局、區城管委、區生態環境局、各街道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以提升更新增強城市功能
1.聚力低碳城區建設,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圍繞區域空間格局,構建集現代服務業建設為一體的緊湊活力城市區域。倡導建筑綠色低碳建造,新建建筑嚴格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鼓勵城市更新項目、社會投資項目中2萬平方米(含)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10萬平方米(含)以上的住宅小區率先執行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不斷提升星級綠色建筑占比。加強適用于本土氣候、不同建筑類型的節能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扎實推動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等示范性項目的落地建設,探索創新裝配式建筑普及推廣政策。結合城市體檢,對全區既有居住建筑進行綜合普查,摸清改造需求,有計劃推進既有建筑低碳改造。把握城市更新契機,加快提升市容市貌、環境衛生、園林綠化、燃氣供熱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有序開展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系統節能改造,推進綠色建筑運行性能調適與智慧運營,鼓勵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應用,逐步推行能效標識及能耗限額制度,提高公共建筑用能效率和管理智能化水平。(責任單位:區發改委、區住建委、區城管委、區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聚力優化公共服務,提升宜居生活品質。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實際問題,精心組織實施民心工程。積極回應“一老一小”民生關切,持續擴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打造一批示范性市級
兒童友好社區。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推動六馬路地塊、二十九中學改擴建等學校項目穩步實施,努力建設教育強區。豐富街道養老服務綜合中心功能,提升老人家食堂服務水平,不斷滿足多層次、高品質養老需求。縱深推進健康南開建設,推動二級醫院重點專科建設。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深化胸痛救治單元、糖尿病規范化管理中心建設。加強地方病防治能力建設,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加大歷史文化名勝等保護力度,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和活化利用,更好傳承城市歷史文脈。不斷繁榮體育文化事業,提升打造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創新舉辦多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動,為群眾休閑生活加碼添彩。(責任單位:區發改委、區衛健委、區教育局、區民政局、區文化和旅游局、區體育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聚力精細建設管理,提高綜合治理效能。著力打造品質城區,注重綠色規劃設計和建設理念導入,加快實施西營門片區、天拖片區城市更新項目,繼續謀劃長虹公園西片區等城市更新項目。完善城市基礎設施,著力暢通城市路網循環,謀劃實施文水路等道路綜合提升改造工程。推動凌奧花園(三期)、錦園里、金莊花園等積水點改造,精準治理城市內澇頑疾。打造城市綠色生態會客廳,新建、提升口袋公園,保持空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穩定。持續深化基層治理創新,打造“全科網格”升級版,努力實現“一網統管”。加強消防、燃氣、危化等重點領域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推動固定避難場所建設,不斷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切實守牢安全穩定底線。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場景建設,提升數字化服務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升城區科學、精準、協同的治理能力,組織推動建筑、交通、照明、供熱等基礎設施節能升級改造,推動城市綜合能效提升,打造智慧綠色城區樣板。(責任單位:區住建委、區城管委、區數據局、區生態環境局、區應急管理局、南開消防救援支隊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以全民行動助力降碳達峰
1.打造生態研學品牌,加強生態文明科普教育。將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建設和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生態環境科普服務功能,鼓勵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綠色改造,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充分利用整合區內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海河實驗室及市低碳中心、再生資源所、海水淡化所等科教資源,深入挖掘和打造具有競爭優勢和發展實力的生態研學路線資源和特色基地,開發設計以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為主題的系列研學課程產品,將區內獨有的低碳生態場景串聯起來,把低碳綠色理念滲透到體驗式、互動式的場景中。培育以生態研學為主的市場主體,鼓勵多元化的社會參與,結合辦學特色、優勢學科,構建開放、合作、共享的生態研學模式,涵蓋環保、低碳、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內容,促進生態研學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形成具有南開特色的生態研學品牌。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學校主陣地與社會大課堂有機銜接,鼓勵區內中小學和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建立起高校與中小學聯合發現和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責任單位:區文化和旅游局、區教育局、區科技局、區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倡導綠色消費方式,提高循環利用社會認知。著力打造綠色低碳消費場景,聚焦重點消費領域,打造綠色消費場景,打造綠色消費新范式,增加綠色消費場景和綠色產品供給。結合全國生態日、節能宣傳周等主題活動,加大綠色消費宣傳力度,厚植崇尚綠色消費理念,大力營造綠色消費氛圍。鼓勵引導餐飲服務經營者主動提示消費者適量點餐,提供“小份菜”“小份飯”等服務,在菜單或網絡餐飲服務平臺展示頁面上向消費者提供食品分量、規格或建議消費人數等信息。推動商場、超市等零售企業設立綠色低碳產品銷售專區,推動電商平臺加大綠色、有機、無公害商品的采銷力度,加強綠色產品集中展示和宣傳,挖掘綠色消費需求。鼓勵社區建設二手商品寄賣店、寄賣點,定期組織二手商品交易活動,促進居民家庭閑置物品交易和流通;鼓勵各級學校設置舊書分享角、分享日,促進廣大師生舊書交換使用。(責任單位:區發改委、區生態環境局、區商務局、區教育局、各街道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踐行低碳生活方式,助力碳達峰試點建設。推進反食品浪費和糧食節約減損,按要求組織開展餐飲浪費問卷調查,常態化推動“光盤行動”,加強營養膳食科普知識宣傳,倡導按需采買食品,有效避免餐飲行業、單位食堂、家庭和個人食品浪費。著力打造生活垃圾分類精品示范街區,深化垃圾分類精品公共機構和居民社區建設,加大創新力度和軟硬件投入,引導公眾形成定時、定點、準確的投放習慣。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開展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與替代升級工程,推動郵政、快遞企業使用可循環包裝產品,整治過度包裝。拓展全民義務植樹新載體,積極推進城市綠化建設,多形式推動身邊增綠增匯。深入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宣傳推廣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責任單位:區發改委、區生態環境局、區商務局、區市場監管局、區文化和旅游局、區城管委、區機關事務服務中心、區婦聯、區教育局、區住建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
區發改委負責整體部署和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制定專項任務清單,明確目標任務。各單位按職責分工全力推進相關工作,強化統籌協調,全區上下形成合力,切實履行職責,著力抓好各項任務落實。定期調度有關部門落實目標任務進展情況,確保各階段任務有序推進。加強與市級聯動,協調研究解決實施中遇到的重大問題。(責任單位:區發改委牽頭,區生態環境局等各責任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完善政策體系
持續加強科技創新、資源回收利用、城市更新等領域政策創新,不斷完善政策服務體系,積極爭取碳達峰試點政策扶持,推動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建設。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等政策措施,激發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活力。提高惠企政策知曉率和覆蓋率,引導支持企業以創新促發展,為碳達峰試點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保障。(責任單位:區發改委、區科技局、區商務局、區住建委、區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推進能力建設
嚴格執行市級
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加強基礎數據統計、核算、計量、評估體系建設,摸清排放底數,提高
碳排放數據質量和精準性。編制本區能源平衡表,建立統一規范、職責明確的能源統計監測體系。推動區內企業依據自身行業特點加強碳排放綜合能力建設,開展碳排放核算
方法學研究,建立健全能源消費和碳排放計量體系。(責任單位:區統計局、區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大資金支持
增強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的協調聯動,加大對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大綠色低碳產品采購力度。建立綠色低碳項目庫,支持綠色金融服務發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低碳產業、項目的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支持轄區內金融機構設立綠色專營機構,持續深化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租賃、綠色基金、
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責任單位:區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強宣傳推廣
充分利用公共新媒體、官方媒體等信息發布和公眾參與平臺,結合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主題活動,加強對碳達峰試點工作狀態、成效及相關政策等進行宣傳推廣,鼓勵公眾參與。加強碳達峰試點典型推廣宣傳,推動形成正面引導、示范引領的良好效果。舉辦企業專場培訓,提升企業節能降碳的社會責任感。(責任單位:區發改委牽頭,區生態環境局等各責任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