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雙碳”人才培養 助力“雙碳”目標達成
減碳進行時,對“雙碳”人才的需求急劇攀升。
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數據,“十四五”期間,我國“雙碳”人才需求量在55萬人至100萬人左右,而目前相關從業者僅有10萬人左右。
“‘雙碳’領域的人才需要有跨學科背景,環境科學是根基,其次還涉及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王長波說,“雙碳”領域的人才培養,對教師也提出了挑戰。同時,他還特別強調從理論向實踐轉化應用的重要性。
對此,諸多高校已經開始探索。2021年9月,清華大學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組建了8個研究中心,涵蓋低碳能源、新型電力系統、零碳建筑、零碳交通、工業深度減碳、氣候變化與碳中和戰略、氣候治理與
碳金融等交叉領域,以系統思維推動碳中和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
為讓“雙碳”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科研與教學之余,徐明和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王玉濤還發起環境系統工程暑期學校,從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層層篩選學生開展系統學習。“環境系統工程暑期學校目標是在學科發展過程中傳播推廣通用的理論和方法,為環境系統工程學科培養更多年輕的后備力量。”徐明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也進行了系列探索。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出版《氣候金融學》《能源價格時間序列分析》等相關教材。其中,能源軟科學團隊集結了環境科學、大氣科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專業的20多位老師。王長波介紹,目前該團隊在全校開設大師領航課“新時代的能源經濟與環境管理”,開設首批雙碳微專業,面向全校高年級本科生開設碳排放核算
方法學、氣候變化經濟學等課程。此外,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還依托能源軟科學團隊,搭建可持續能源系統主題創新區,為學生提供科研實踐平臺。
不僅是高校,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品牌也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通過發起或參與“雙碳”領域的公益項目,如碳足跡追蹤、綠色供應鏈管理、低碳產品認證等,帶動整個產業鏈向低碳化、綠色化轉型,同時也為社會培養更多具備“雙碳”意識和能力的專業人才。
加大對“雙碳”人才培養,將有力推動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建立健全與高效運行。“《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的出臺具有時代的必然性和應然性,旨在促進可持續發展與‘雙碳’目標的實現。‘雙碳’目標是我國一個自上而下的頂層宏觀目標,離不開個人、企業、產品等微觀層面的努力。只有微觀層面實現低碳或者零碳,宏觀目標才能實現;也只有以微觀層面為抓手,才能實現整個經濟社會的低碳變革。”季曦指出。
(記者 趙潔)
(項目統籌:尚文超)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