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航天領域的技術和產業優勢
據伍愛群介紹,目前,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完善的衛星監測體系,為實現碳中和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歐洲環境衛星(EnviSat)、日本溫室氣體觀測衛星(GOSAT)、美國軌道碳觀測2號衛星(OCO-2)等開拓性航天任務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衛星遙感碳監測,但相關技術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只能實現宏觀尺度的觀測,難以對人為碳排活動進行高時頻、高空間分辨率的監測等。
我國航天產業歷史悠久、創新實力強勁、產業基礎雄厚,擁有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創新水平和產業發展世界領先。伍愛群表示,“要發揮我國航天領域的優勢,加快推進‘雙碳’監測衛星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截至目前,我國已自主研發了一批碳監測衛星、高分辨率遙感衛星,例如,2016年成功發射的中國碳衛星(TanSat)、2018年成功發射的高分五號衛星和2022年4月發射的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等,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撐。伍愛群提到,2022年8月4日,由上海航天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研制的“零碳小先鋒”示范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正在探索通過對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源(碳源)進行定量監測的技術路徑。
伍愛群直言,盡管我國已經成功發射了一些碳監測衛星,但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仍存在技術差距,包括衛星分辨率、數據獲取能力、精度等方面有待提高,在準確監測碳排放和碳儲存情況方面還有一定差距等。此外,在全國碳市場逐漸擴容的背景下,我國“雙碳”監測衛星技術應用產業還存在產業鏈不完善的問題。衛星設計、制造、發射、數據處理、應用等環節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難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限制了產業鏈的創新發展。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