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摘編
市政協十四屆二次
會議期間,各界委員和參加市政協的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人民團體,聚焦新時代首都高質量發展,緊扣時代脈搏,發揮自身優勢,深入調查研究,積極通過提案為本市各項事業發展建言獻策,凝聚各界發展共識。經審查立案的1347件提案涵蓋了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個領域,與黨委政府同頻共振,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
為進一步擴大政協提案工作的社會知情度和參與度,推動提案質量和辦理質量進一步提升,我們開設【提案摘編】欄目,陸續編發部分提案內容,敬請關注。
北京市工商聯
問題及分析
根據我國的發展戰略,將在2050年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其中實現碳中和是不可或缺的標志之一。雖然北京經濟社會和技術水平相對較高,但是能源供給對外依存度高、化石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慣性,阻礙了北京零碳能源的轉型進程。通過調研了解到,北京要率先實現碳中和,目前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北京零碳能源生產潛力不足,外源能源協調成本較高。2021年,北京能源消費總量超過7000萬噸,其中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為12.0%左右。而北京實現碳中和要求化石能源占比降至8%以內。此外,在2017年成功退煤后,北京能源供給基本上為外源,能源協調成本高,缺乏完善的源網荷儲匹配。
二是化石能源生產和消費慣性強,高碳資產鎖定程度高。北京的城市供熱管網,依賴市域周邊燃煤的熱電聯供、域內天然氣直燃供熱等,這些基于化石能源、高資本投入、長生命周期的基礎設施形成了能源高碳鎖定的現狀,零碳能源轉型難度大。此外,雖然近年來
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但燃油車由于基數較大,占比仍居高不下,高碳資產難轉型且存在路徑依賴。
三是布局零碳能源綜合解決方案的力度不足。《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與國家同步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目標,但缺乏具體碳中和時間規劃,零碳能源的內源開發、外源謀劃,源網荷儲和終端消費體系建設等力度不夠,與部分經濟發達城市相比較為滯后。
建議
1.加快可再生資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一是注重內部可再生能源的潛力挖掘,充分利用北京全國太陽能二類資源區的優勢,以及延慶等區的風力水力資源,大力發展北京地區可再生資源。二是與周邊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的城市資源對接,形成結對幫扶聯動發展的格局。推動更多蒙西陸上風光電、渤海風電作為北京零碳能源生產或保供基地,確保北京充裕穩定電源。例如烏蘭察布距北京300公里,市域面積2%左右空間的風光電儲即有可能保供北京外源電力。三是抓住可再生能源相關產業發展和城市更新等機遇,建立零碳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例如終端消費的交通部門,按照燃油車平均使用壽命15年計算,以2050年為碳中和目標就要求在2035新車市場上禁止燃油車上市。
2.推動高碳資產近期提質增效、中期應急備用、長期有序轉退。一是對經濟社會運行過程中的化石能源使用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基礎設施等進行摸排,制定高碳資產轉型或退出的路徑和方案,有序推動既有高碳資產低碳化改造、退出,部分轉為應急備用并通過技術改造減少
碳排放。二是提高新增化石能源投資的準入門檻,對新增化石能源投資從金融債務和市場風險等方面進行再評估,防范高碳能源領域投資風險。三是推動零碳電源源網荷儲一體化,啟動北京域外規模化零碳電源和大型儲能一體化保供體系建設。加快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協同,搭建完善市域內外已具有經濟性的鉛炭、鈉、鋰電池規模化儲能和調節系統,與光伏風電互為補充。
3.全市一盤棋,穩步推動碳中和先行示范。一是加快推進《北京市碳中和行動綱要》配套細則的制訂和實施,明確碳中和時間、路線,協同全市降碳、減污、擴綠和增長。二是發揮“
試點”作用,啟動新型零碳微單元能源綜合示范工程。根據不同資源稟賦,推動部分區域、行業、項目率先
試點風、光、水、電、生物質能等零碳能源的綜合解決方案,建立試點項目清單,以點帶面分批次推動全市碳中和。三是從弱激勵、弱約束過渡到強激勵、強約束。建立雙碳信息統計與披露制度,提升碳排放統計與實測能力,將碳排放強度下降、
碳交易履約、近零碳試點建設等納入各區生態文明考核。推廣分布式能源開發和應用考核指標,促進光伏應用設備應裝盡裝,加速推進能源替代。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