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上午消息,由新浪財經客戶端、新浪科技聯合主辦的“2022科技風云榜”線上年度盛典今日開幕。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
專家委員會顧問杜祥琬在主題演講中表示, 國家提出雙碳目標,由此提出他對雙碳目標的幾點認識。
第一點認識,中國提出了“碳達峰”“
碳中和”,這是順應
綠色發展的時代潮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以“碳達峰”“
碳中和”來驅動我國實現技術創新和發展轉型,這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縮小和主要發達國家發展水平差距的歷史機遇。同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采取這樣的“碳中和”“碳達峰”的行動,對保護地球地緣,做出關鍵的重要貢獻。
第二點認識,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減排幅度大、轉型任務重、時間窗口緊這樣一些困難。
“咱們拿2020年的數據來說,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約是13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這個數占全球大約27%,其中的二氧化
碳排放總量是116億噸,而這當中的能源活動排放的大約是101億噸,占了全球能源活動二氧化
碳排放量的30%左右”,杜祥琬稱,中國可以說現在已經進入了高排放國家的行列,“剛才的數據我們把它化為人均,現在我們國家人均的溫室氣體排放大于10噸,這是全球人均水平的1.5倍,已經超過了歐盟人均的排放。而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我們國家也超過了7噸,這是全球人均水平的1.7倍,也超過了英法這樣一些發達國家”。
杜祥琬認為,中國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科學的轉型過程,它呼喚深度的管理創新、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和企業的參與,這件事情政策性很強,需要把握好節奏,積極而又穩妥。要防止兩種傾向,既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又要防止轉型不力帶來落后和無效投資。總之,像中央提出來的要“先立后破”,把好事辦好,深刻推動經濟與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以下為演講實錄:
今天講一下能源的走勢和“雙碳目標”。
最近國際上能源也比較熱鬧,有同志提出來是不是劇烈動蕩的能源?我打了一個問號,咱們就從這兒說起。
是不是劇烈動蕩的能源呢?我想歐洲可能是這樣。關鍵是歐洲的能源,它的飯碗沒有端在自己的手里,從根上是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的歐洲情況大家都知道了,戰爭也有影響。為了近期過好冬天,他們可能會求助于各種能源,包括煤炭、核電甚至柴火。但是他們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天然氣也做了不少(措施)。長期歐洲的能源思路還是清晰的,他們長期的戰略是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相應地就要發展儲能技術,這大概是他們的長期戰略。
歐洲的這個情況對于中國能源的基本面,我覺得不會受大的影響,當然對我們影響的可能就是油氣進口的
價格。但是我們的基本面是,第一,我們要節能提效,這是中國能源的第一個戰略。第二,用好煤炭,穩油增氣,這是對化石能源中國的基本方針。第三,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先立后破,這個是戰略方向,這樣使中國的能源更安全、更獨立,也更智能、更低碳。
在這次二十大總書記的報告里有一段話,他說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這句話很重要,“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把“資源稟賦”和“先立后破”連在一起說的。“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這句話里頭,我們下面特別要解讀一下,他講到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我們就講一下,然后跟“先立后破”如何能夠連起來理解。
一說起來我們國家的能源資源稟賦,常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就是中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六個字:富煤、缺油、少氣”,這個說法我至少認為它是不準確的。如果我們視野中的能源只是化石能源的話,這個認識也不錯。一個世紀以前,全球一次能源的結構當中,1993年的數據,煤炭(的占比)也高達70%。經過幾十年的演變,歐美這些國家油氣的占比已經超過50%,所以,他們現在是油氣為主。中國和全球的差別在于我們都是化石能源為主,但是中國的煤炭占比至今仍然高達將近60%,是56%,而油和氣的占比相對來說比較低一點,而且對外依存度也比較高。
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更快地發展可再生能源。同時我們國家的自然資源、技術能力和成本下降也在推動著可再生能源正在快速發展,特別是太陽能、風能為代表的,還有誰電、生物質能等等。在本世紀初可以說它們微不足道,當時我們研究以后,覺得它們一定會舉足輕重,現在大家都看出來它會舉足輕重,但是將來它會擔當大任。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大概是這樣。
特別需要指出來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性,因為它的資源是可再生的,它伴隨著太陽的存在自然存在,而它的量值的大小和我們的技術開發能力有關。比如說百米以上的風能資源就比70、80米的風能要明顯地增多,所以這個技術可開發的資源量是隨著我們的能力變化的。
我們在今天跟上海的同志們討論這個問題,我們能不能增加東部能源的自給率,這首先是經濟性,我們請天津大學和華北電大的專家分別計算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中國東部不管是用什么手段,自己發一個千瓦時的電,發一度電,和“西電東送”一度電,哪個成本高?他們算的結果,東部自發電的成本比“西電東送”成本低,這個結論非常明確,就是我們能夠自己發(電)的話,盡量地自己發電,實在不夠了再考慮“西電東送”。所以,我們提出這樣一個提法,我們中國東部的能源能不能提高自給率,請上海的同志研究這個問題。
東部能源能否提高自給率,首先是“身邊取”,然后再“遠方來”。首先是“身邊取”,實在不夠的部分再遠方來,再西電東送,大概是這樣一個思路。
所以,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是我們國家能源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剛才說的“富煤、缺油、少氣”,我們在化石能源方面可以這樣說,但是整個中國能源資源稟賦一定要考慮到我們還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它也是我們國家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我們國家現在已經開發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1/10。所以,我們現在提出來“能源低碳轉型”,資源基礎是豐厚的,你得有資源的基礎才能夠轉型。所以,我們有很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今天的能源轉型是有基礎的。
由于對能源資源稟賦認識的局限性,一些能源負荷很重的地區,我跟江蘇、上海的同志討論過,他們都認為自己的能源、電力負荷很重,但是資源缺。他們所說的“資源缺”就是自己沒有煤、油、氣,想的能源就是煤、油、氣,就沒有認識到自己身邊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可以開發,形成了對外來電、外來煤的依賴。這是一個很具體的影響我們這些地方的能源政策和能源戰略的一個實際問題。
這些地方,特別是我們國家東部可以發展分布式的低碳能源網絡,培育一大批能源的產銷者,包括我們的企業、學校甚至每個家庭,不僅是能源的消費者,而且還可以成為能源的生產者,也就是能源的產銷者。比如說屋頂光伏,如果我們普遍地把屋頂光伏利用起來,自發自用、寓電于民,也可以和集中式的電網互動,這樣我們東部就不光是消費能源,而且生產能源,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一定的是低碳轉型和能源安全并行不悖,因為越轉型能源越安全。因為轉型是做加法,要足夠的加法以后,我們才逐步減少煤炭,我們現在還要充分地用好煤炭,包括石油、天然氣。這里強調的是可再生能源資源是我們國家自己可以掌控的,它不依賴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幻。剛才說到歐洲的情況,可能會影響油氣進口的價格等等,但是自己的能源(太陽能、能源)是不依賴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幻,如果高比例地發展這些可再生能源的話,就有利于能源體系的獨立性和安全性。
所以,重新認識我們國家的能源資源稟賦是正確認識本國國情的要素,這個對于確保國家長遠的能源安全,引導能源轉型,具有方向性、戰略性的意義。
為了能源的安全,我們一定要考慮把化石能源用好,同時要發展非化石能源,讓它們協調互補。中央提出來“先立后破”,這樣穩穩當當,新房子沒有蓋好之前不要去動舊房子,所以要“先立后破”,構建有韌性的能源體系。有韌性的能源體系就是比較安全的,這個“安全”也包括氣候變化。各種氣候變化的條件下,我們要打造這樣一個有韌性的能源體系。
國家提出雙碳目標,由此提出我對雙碳目標的幾點認識。
第一點認識,中國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這是順應綠色發展的時代潮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大家知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共識,正在深刻影響著全球的價值體系,正像總書記所說“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們自己要做,而不是別人要我們做。”以“碳達峰”“碳中和”來驅動我國實現技術創新和發展轉型,這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國家縮小和主要發達國家發展水平差距的歷史機遇。同時我們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我們采取這樣的“碳中和”“碳達峰”的行動,對保護地球地緣,我們做出關鍵的重要貢獻。因此,我們對國家提出來的“碳達峰”“碳中和”有這樣的認識,就要保持戰略定力。這是一點認識。
第二點認識,我們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減排幅度大、轉型任務重、時間窗口緊這樣一些困難。
咱們拿2020年的數據來說,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約是13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這個數占全球大約27%,其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是116億噸,而這當中的能源活動排放的大約是101億噸,占了全球能源活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0%左右。所以,我們國家可以說現在已經進入了高排放國家的行列。剛才的數據我們把它化為人均,現在我們國家人均的溫室氣體排放大于10噸,這是全球人均水平的1.5倍,已經超過了歐盟人均的排放。而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我們國家也超過了7噸,這是全球人均水平的1.7倍,也超過了英法這樣一些發達國家。
我們國家有幾個問題和難點:
1、產業結構偏重。
2、能源結構偏煤。
3、綜合效率偏低。
我們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只預留了大約30年左右的時間,明顯短于發達國家的50到70年。所以,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能源向綠色低碳的轉型要有更大的加速度,挑戰就比較艱巨。
(PPT)這個圖是世界主要國家的能源強度和碳強度數據,最左邊是中國,然后是全球的平均水平,然后是幾個發達國家。大家可以看出來,中國的能源強度和碳強度都明顯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更高于各個發達國家,這兩個強度就是一種效率低的表現。能源強度和碳強度,這兩個強度我們現在已經是比2010年下降了,但是下降的還不夠,還要進一步地讓能源強度和碳強度下降,這個是進一步的要求。
第三點認識,通過積極探索,主動作為,加快推動技術進步和發展轉型,可以實現高質量的碳達峰和如期的碳中和。
首先,碳達峰。我們要堅持行業和地區梯次有序達峰的原則,鼓勵已經達峰的地區不再增長。排放處于
平臺期和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區,應該盡早達峰。有一些產業,比如鋼鐵、水泥應該說已經趨于飽和,這些行業應該率先達峰。
在這個達峰的基礎上,持續地采取降碳、脫碳、碳移除措施,加快結構轉型和技術進程,推動發展模式實現根本轉變。工程院做了一個課題,估計是這樣,到2060年,我們還會有一些溫室氣體的排放,現在是(溫室氣體排放)100多億噸,到那個時候我們有些工業的環節可能還需要一點煤炭,我們的電力里面也會保留一點煤電。總而言之,我們到2060年,溫室氣體排放有望降到2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控制在大約20億噸。這是到那個時候的排放。而我們的碳移除技術,包括
碳匯,到2060年總量會達到26億噸左右,和那個時候的溫室氣體排放基本相當,兩個就可以實現碳中和。
我想在這兒強調一點,我們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科學的轉型過程,它呼喚深度的管理創新、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和企業的參與,這件事情政策性很強,需要把握好節奏,積極而又穩妥。要防止兩種傾向,既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又要防止轉型不力帶來落后和無效投資。總之,像中央提出來的要“先立后破”,把好事辦好,深刻推動經濟與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實現“碳中和”,呼喚重大的科技創新,內容很多,我想在這兒特別強調一點,就是要構建
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這一句話好說,中央也說了,我們如何來構建
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呢?因為“新型電力系統”雖然綠色、低碳,但是它有間歇性,有不穩定性,它靠天吃飯。所以,如何讓我們的太陽能、風能也發展起來,但是它又能夠輸出穩定的電力,這個問題就需要科技創新好好解決。大概從原則上說,縱向的我們要把這個源、網、荷、儲要一體化,橫向要多能互補,讓新能源和智能電網、儲能這樣一些靈活性資源相集成,使整個電力系統具備柔性和平衡功能,達到優質的電力輸出。
這兒是一張片子,但是做起來是一件工作量很大而且很富有創新性的工作。
最后,2060年碳中和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它也只是里程碑,它不是終點。2060年的中國和世界都還要繼續發展,走向未來,人類社會還要發展,未來社會要靠未來能源來支撐。從未來能源的角度,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雙碳目標的意義和歷史地位。
PPT我主要就講這個意思,保持戰略定力,實現雙碳目標。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