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是一場持久戰要不忘創新者的責任
碳中和是全球共同的目標,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標,美國、歐盟、日本的目標是2050年碳中和,印度是2070年碳中和,我國是2060年碳中和。李俊峰指出,碳中和是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希望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大自然吸收相平衡,溫室氣體絕大部分是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能源系統轉型是一個首當其沖的任務。能源轉型的目標是用可再生能源或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由于非化石能源主要的存在形式是電力,所以能源轉型也是一個再電氣化的過程。工業、建筑、交通都要把用能形式變成以電為主,也就產生了這些行業的再電氣化過程,并且伴隨著相應的新技術的出現。
李俊峰指出,碳中和的目的是推動人類實現低排放發展,從溫室氣體來看每人最終排放3噸左右,還需要減排5噸;從二氧化碳來看每人最終排放2噸左右,還需要減排3噸??傮w來看成本不高,按照歐盟的
碳價100歐元計算,每人減排成本也不超過500歐元?,F在來看,也許代價不小,但與我國2050年全面現代化的經濟水平相比較,這一代價的付出是可以承受的,這是實現碳中和的經濟基礎。
全球的碳達峰時間是2025年,我國是2030年,比全球目標晚了5年,碳中和目標比發達國家晚了約10年。李俊峰指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5年、10年的時間差距不足以彌補我國在發展水平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所以無論是發展還是減排,我國的曲線都會比發達國家陡峭得多,難度也會比發達國家大得多,這就需要加倍的努力。應該看到,我國既有機遇也有挑戰,這是我國縮短與發達國家差距的一個重要機會。我國應該有信心用30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50年到70年的碳中和歷程,這既是政治意愿,也是責任擔當。
碳中和目前還存在較多不確定性。首先,在科學上具有不確定性,氣候變化研究還有分歧。盡管如此,可持續的低碳發展有益于人類沒有太多分歧,尤其是轉變發展方式,從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已經是大勢所趨。另外,還有政治上的不確定性,特別是美國,黨派分歧不僅影響到美國國內,也影響到其他國家。不過,即使存在不確定性,但其中確定的一點是人類發展必須告別資源推動的模式,走向技術推動的模式,創新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最關鍵因素。
李俊峰表示,對于我國的雙碳目標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同時要認識到它是一場持久戰,不能一蹴而就。要把握碳達峰、碳中和的實質,不忘創新者的責任,著重做好幾個統籌——統籌國際和國內、減排和發展、短期和長期、轉型和安全的關系等,在發展轉型的過程中要保持能源和糧食供應的穩定和安全,做好民生兜底的保障。
企業要提高認識,研判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模式,以及應對措施。企業要準確理解碳中和的核心任務,特別是要做到通過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來推動高質量發展,尤其是要努力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動城鄉
綠色低碳發展建設和運營,要發展智慧經濟、智慧能源系統,特別是智慧電力系統,這是實現碳中和重要的技術基礎和物質基礎。所以,每家企業都要有通過創新解決所有問題的決心。
“面對碳中和這一場偉大的挑戰,我們要忘掉‘不可能’,不可能就是一種機遇,是創新者的責任,創新企業的責任就是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我們要推動技術的創新,朝著理性、合理和健康的方向發展,使我們的發展是可持續的,讓美麗的地球與我們同在,這就是碳達峰、碳中和的本質,每一個企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李俊峰表示。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