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碳量化,層層解構
一直以來,裝配式建筑作為一種可持續
綠色建筑,具有設計標準化、生產工業化、施工裝配化、裝修一體化、應用智能化等特征,綜合效益明顯。
然而,從碳減排的角度看,不談減排量產生的具體來源因素,而一昧強調整體效益是無法挖掘出最有效的減碳路徑,難以確定減碳措施帶來的具體效能。
當前,我國建筑領域碳排放計算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權威的統計數據有待在實踐中補充。對于市場參與方而言,這一切都需要以大量實際碳量化項目做支撐,針對復雜場景層層解構,沉淀業務數據與算法,過程中盡可能打通供應鏈,形成企業本身的一套方法論,推向市場,循環推動建筑有效減碳。
碳排放核算并非是將公式與工程量做個簡單匹配,里面仍有很多難點要去創新與解決。比如服務端企業要不斷從工程實踐中獲取數據,沉淀出還未在規范中規定的、且精準有效的碳排放因子,再反饋到實踐中。
在此之中,除了參考學者研究中提供的碳排放因子外,仍有不少材料沒有具體的參考值,甚至由于部分材料的生產數據在上下游之間斷層,這又增加了因子確定的復雜度。
在近期操盤的某建筑全周期碳排放量化細算項目中,以預制管樁的碳排放因子的確定過程為例,由于預制管樁是由多種材料組成,施工方提供的數據僅有它的根數,難以滿足碳計算要求。
這時一方面需要團隊結合建造專業知識對預制管樁的生產過程進行解構、推導后再計算;另一方面,若能打通供應鏈對接到生產供應商,實現碳排放因子的上下游傳導或生產數據的傳遞,也是可以確定一個有效的碳排放因子。
上述碳排放因子的選取只是冰山一角。從垂直行業碳中和解決方案的角度看,建筑減碳對于基準情況的假設、系統邊界的設立、碳排放因子的確認、數據采集的范圍與方法,數據的量化分析以及對生命周期碳排放數據的解釋等等,都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及產業經驗要求,這無疑增加了團隊能力的稀缺性。
而低碳排放定量分析的流程,包括從數據收集、數據清洗、量化分析到結果展示,項目實施過程中本身存在諸多難點需要即時攻克并形成創新解決方案。
最后也不難發現,其實每一種思路方式的探索,本身就是在優化既有的減碳路徑,掀開表象,內里是一套環環相扣的垂直行業經驗與數據沉淀,包括其中的流程標準化、解決方案標準化以及各類智能云計算AI算法的研發等,均豐富了企業整個碳資產系列工具集合。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