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碳減排,不確定性糾纏
2020年《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3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1.3%。其中,建材生產、建筑施工與建筑運營各占建筑總碳排的55.2%、2.0%、42.8%。
根據住建部科技項目研究成果,綜合考慮未來人口總量及分布、建筑面積、城市化率、建筑節能以及能源結構變化等因素影響,建筑領域若按現有發展模式,建筑運行碳排放將在2038之后才會達峰,峰值強度約為31. 5億tCO2;通過技術措施的組合,碳達峰時間才有望提前至2030年,屆時峰值約為26. 5億tCO2。
粗略來看,若要完成如此大體量的碳減排量,建筑碳中和,任重而道遠。比較有趣的是,在推動建筑碳減排的過程中,一方面,建筑業每個環節中要做的事情都比較明晰。比如在生產階段,進行傳統建材脫碳、低碳建材應用等;在施工階段,促進裝配式施工、數字化技術使用;在運行階段,盡可能實現能源替代、電氣化及能效提升;在拆除階段,完善拆除方案優化、建材回收利用等。
建筑碳中和實施路徑梳理
另一方面,減少碳排放的前提是相對精準地完成碳量化,確定最優措施,并保證減排數據的可溯源性和公平性。據了解,目前在大部分建筑碳核算場景中,選用的顆粒度依然較粗,使得細分后的實施路徑充滿了不確定性,難以辨別“減碳”措施的真實效用。
比如當談到BIPV的產能對建筑運營階段碳減排的貢獻之時,沒有量化便難有判定依據。根據此前的一項海外零碳建筑
案例研究,某工程項目局部立面采用了192塊BIPV光伏玻璃,可達25kW的裝機容量,若以運行時間35年計算,能夠產能564,111千瓦時。依據BREEAM Outstanding認證的標準數據推算,發現該項目中因光電幕墻發電而抵消的運營碳排放最高僅占建筑運營碳排放的1.1%,不及該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1%。
從數據層面中看,相比于熱泵技術、低碳水泥兩者在全生命周期的相對減碳量9%與6%,采用BIPV抵消碳排放這一手段的效率仍需要結合具體場景繼續深耕。見微知著,在紛雜的市場中,決策方只有通過選擇實施路徑中最為有效的手段進行技術措施組合,才能更穩地走向建筑碳中和。
近期,住建部印發《“十四五”建筑節能與
綠色建筑發展規劃》,規劃中提到,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米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億平方米以上,包括裝配式建筑的新建比例要達到30%等。建筑業作為需求側導向的行業,勢必將迎來一波新的市場需求。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