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冰山”,浮出水面
從2002年與荷蘭簽訂的首個
CDM項目(內蒙古自治區輝騰錫勒風電場)之后,我國便開始走向了清潔發展機制下的探索道路。隨后十年間,陸續完成了從初步探索、理論建立再到不同項目級的實施,并成為了
CDM項目份額的第一大國。期間,國內也開始推動碳排放權交易
試點工作。
2013年深圳成為第一個試點城市開展
碳交易,拉開了我國
碳交易從無到有的序幕。之后7年來,無論是各類暫行辦法與建設方案的提出,還是政府部門減排職能的調整,都促進國內完成了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總體設計。
2020年我國正式宣布雙碳目標,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上海開市,首筆全國碳交易成交
價格為52.78元/噸,首日成交量410.40萬噸。國家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提到,此舉啟動后,意味著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
碳市場。
至此,默默耕耘了20年之久的“冰山”,夾雜著各類生態方開始浮出水面。一瞬間,
碳足跡、碳核查、碳普惠、碳咨詢、碳評價、
碳計量等熱詞與相關創新企業涌入大眾視野。
目前,碳中和產業架構從碳排放到碳吸收大致可劃分為三部分,上游屬于能源端,用低碳替代高碳、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包含光伏、風電,
新能源等行業;中游屬于結構端,如電力、工業、建筑、交通等傳統行業,具有產業轉型的需求;下游屬于服務端,涉及碳交易、碳監測、碳吸收這一類企業機構。
從捕捉到的下游創新企業看,一類是從負碳技術出發,進行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如研發二氧化碳電還原催化劑和電解池隔膜技術,如將傳統混凝土蒸汽養護改進為礦化養護;一類核心是
碳管理SaaS軟件,通過抽取行業間的共性,提供標準產品模塊,包括
碳盤查、碳核算、碳咨詢與培訓等;還有一類是從
碳金融、碳普惠角度切入,做一些模式創新。
碳中和賽道部分創新公司梳理
建筑行業系統、復雜且分散,加之本身體量大、參與方眾多,無論是數字經濟下的產業轉型需求,還是
低碳經濟下的碳管理能力打造,首先人才是一道短時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其次在工業、電力、建筑和交通這四個重點碳排放行業中,由于每個垂直行業都有一套它自己的碳管理計量模型和基于產業定制的碳計算方法,創新企業如何能在碳市場中持續發展,行業業務知識的積累也是一個考量的重點。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