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在實現碳中和過程中面臨的壓力主要有哪些?
賈衛列: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的統計顯示,全球已經有54個國家碳排放實現達峰。2020年,全球碳排放排名前15位的國家中,美國、俄羅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亞、德國、加拿大、韓國、英國和法國已經實現碳排放達峰,歐盟27國作為整體早已實現碳達峰。
當前,中國正處于“
平臺期”,新興工業化國家排放還在增加,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排放還未開始。
從數據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的國家大部分是發達國家,少數是新興工業化或正邁向新興工業化的國家。在全球經濟體中,發達經濟體和不發達經濟體各占比約1/5,發展中經濟體約占3/5。
碳中和的前提是實現了工業化或者基本實現工業化,發達經濟體和少數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可以通過科技創新和能源轉型,實現
綠色發展。
對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而言,由于地球資源的有限性、科技發展的時段性以及經濟發展的“馬太效應”使得個別發展中國家的“彎道超車”不可能成為全球發展中的普遍現象。
從格拉斯哥氣候峰會已經簽署的《全球甲烷承諾》看,名義上如拜登所說是“改變游戲的承諾”,實際上卻包含著發達經濟體轉嫁減排責任并施壓其他經濟體減緩其發展速度的目的。這是來自國際方面的巨大壓力。
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對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產生巨大的沖擊。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依賴于“高碳經濟”,而要不斷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盡早實現碳達峰,同時還要實現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7種溫室氣體的“零排放”以實現碳中和,勢必影響經濟發展的速度。
從當前情況看,“氣候行動”在一些地方帶來的副作用目前已經開始顯現,地方管理部門為自己的利益一味追求“減污降碳”,個別利益集團大玩碳達峰、碳中和的“概念”,忽視環境與經濟的良性發展,在沒有找到綠色轉型的道路之前就武斷地中斷經濟發展產業鏈中的某些環節。
從歷史上看,這種簡單、粗暴行為最后帶來的“一地雞毛”的現象屢見不鮮,在當下世界經濟大背景下,無疑是“自廢武功”的愚蠢行徑。
當前,“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戰略在不少地方和部門的執行層面變了味,演繹為“碳躍進”和“碳沖鋒”的“雙碳”運動,給我們綠色發展的腳步蒙上陰影,這種行為應該立即得到糾正。
我們要時刻牢記“綠水青山是生存之本,金山銀山是發展之源”,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的高質量協同發展,用科技創新解決環境與發展出現的矛盾。
剛在北京成功舉辦的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全過程踐行碳中和的奧運會,利用先進的技術給我們實現“雙碳”目標樹立了的成功典范,這場世界大型體育賽事留給我們的最豐厚遺產,毫無疑問將是先進環保理念和實際行動融合的“碳中和”。
我們在實現“雙碳”目標的行動中,“碳機遇”和“碳陷阱”始終是伴隨我們的雙刃劍,未來的發展主要取決于自身的正確決策和行動。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