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底線思維,有效應對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可能伴生的經濟、金融、社會風險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確保群眾正常生活。在降碳過程中,如何確保安全、守住底線、防范風險?
潘家華:化石能源依舊是我國能源消費的主體,所以轉型過程中其會存在巨大的慣性。因此,改變所需的推動力量會很大,改變的速度也會較慢。這也決定了碳中和轉型的艱巨性、波動性和長期性。在轉型過程中遇到各種“磕磕絆絆”很正常,在把握機遇的同時,對其所帶來的各種風險加以防范同樣重要。
例如,要警惕能源供應安全風險。可靠、穩定的能源供應關系國家安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及人民福祉。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如果傳統能源退出過快,新能源的穩定性和儲能規模和經濟性又不具備填補空缺的能力,屆時可能出現區域性電力供應不足的風險。同時,我國的風光發電設備的生產,包括鋰、鋁、銅等許多金屬礦料和一些關鍵技術源自國外,也存在原材料和關鍵技術供應鏈中斷的風險。
又如,要警惕高碳鎖定風險。當下投資的一些煤化工、煤電和石化項目,資本密集,投資大,建設周期長,一旦關停限產,會帶來金融債務風險,這些領域已經形成的資產也會面臨閑置和浪費,如北方供暖區的熱電聯供,如果燃煤或燃氣設施因減碳而停產,依賴熱電廠的城市供熱系統的高碳資產也會隨之閑置。
2021年10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把防范風險作為五大工作原則之一,要求處理好減污降碳和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群眾正常生活的關系,有效應對綠色低碳轉型可能伴隨的經濟、金融、社會風險,防止過度反應,確保安全降碳。
在降碳的同時確保安全、守住底線、防范風險,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規律、把握節奏,以務實的態度排序目標,做好規劃,循序漸進。先立后破是最為穩妥的做法,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強化底線思維,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扎實一些,堵住漏洞、強化弱項。實際上,立,就是破。當風光電力生產加上儲能和電力系統穩定性成本低于煤炭,煤電的“壓艙石”的立論自然就破了。當純電動汽車不僅購買成本低,而且每百公里耗電只需12度,所謂“石油安全”的神話自然破滅。當然,要充分考慮局部特定及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差異,因地制宜,協同推進,不搞齊步走、“一刀切”。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