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全球首個“碳關稅”即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開始試運行,目前已試運行一個月。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的主要目標是預防“碳泄漏”和維護產品公平競爭秩序。其過渡期至2025年12月31日,2026年1月1日正式起征,并在2034年之前全面實施。
歐盟這項舉動雖說旨在促進
綠色技術發展,但也難免有市場保護之嫌,有可能與世界貿易組織原則相違背。歐盟自己也承認,碳邊境稅具有雙重目的,即保持歐洲工業競爭力,并鼓勵其他國家更快地適應歐盟的
綠色政策。
受波動影響最大的六大行業
目前,碳關稅的征收范圍覆蓋了“鋼鐵、鋁業、電力、水泥、化肥、氫”六大行業,基本涵蓋了目前的所有基礎重工業品類,在后來修正案中又增加了有機化學品和塑料,因此在未來極有可能隨著下一階段擴大征收范圍而被納入。
碳排放核算邊界是“直接排放+某些條件下的間接排放”的形式,同時,碳關稅費用的核算還需考慮
碳排放的形式。
對于我國來說,在近日發布的《中國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3)》榜單中顯示,上榜的百家公司2022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計約50.48億噸,接近當年中國碳排放總量的一半。
其中電力、水泥、鋼鐵是組成榜單的三個主要行業,合計有69家企業上榜,碳排放加總分別達到21.99億噸、9.85億噸、6.25億噸,合計占榜單總排放量的75.48%。三個行業平均碳效分別為0.07萬元/噸、0.08萬元/噸、0.32萬元/噸,均低于榜單平均值,減碳面臨的經濟壓力較大。
歐盟碳關稅對于工業生產和出口為主的制造業大國來說影響較大,上述幾大行業必然受到沖擊。一方面,推高出口成本將加劇基礎大宗產品的市場競爭,同時也使得出口貿易面臨更大挑戰;另一方面,企業生產成本將會增加,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業甚至還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世界范圍內的企業負擔越來越重
為了滿足CBAM所要求的相關義務,凡是出口歐盟市場的生產企業都要額外承擔排放報告和核查的行政成本,這些成本可能轉嫁給消費者。當然,為了保證新機制順利實施,歐盟還要加強海關系統建設,企業也將不得不面對新的官僚機構和繁瑣檢查,行政負擔也將加重。
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的調查報告指出,有83%的歐洲受訪者認為征收
碳稅會導致進口
價格上漲,75%的受訪者預計CBAM將影響他們未來的進口選擇,需要做出新的安排。為此,該聯合會在報告中指出,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解決歐洲進口商面臨的行政負擔和成本加重問題,隨著CBAM推進,可能將造成貿易混亂并拖累歐洲經濟。
負評成為歐盟主要貿易伙伴的聲音
歐盟的主要貿易伙伴如美國、中國、印度、巴西、韓國、南非和其他亞非拉國家都表示,歐盟單方面征稅是一種“偽裝的綠色保護主義”。歐盟征收碳稅將使國際貿易進一步復雜化,并提高非歐盟制造商的出口成本。
汽車、建筑、包裝和消費電器等行業受到的下游影響可能最為嚴重,因為這些行業是CBAM規定范圍內的最大用戶。預計到2032年,歐盟從美國和英國進口的鋼鐵成本可能上漲6%,從土耳其進口上漲10%,從韓國進口上漲12%,從中國進口上漲17%,從印度進口上漲的比例則高達32%。從印度方面看,與歐洲同行相比,印度企業的排放強度更高,其作為主要的低成本鋁生產國的地位可能會受到嚴重削弱。也就是說,一旦歐盟正式征收碳稅,而印度又無法跟上歐盟的減排要求,屆時其產品出口價格將變得非常昂貴。相反,歐盟區域內生產商則因為較低排放成本,可以減輕CBAM負擔,有利于擴大對外出口。
試行期,中國企業該如何有效應對?
需要完善的
碳市場和
碳價體系
夲呅內傛萊源亍:ф啯碳*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碳關稅的最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是本國碳市場的碳價格和產品的碳含量。歐盟將碳價格視為必要條件,當本國碳市場的價格接近歐盟的碳價格時,即使產品的碳含量再高,也能避免繳納碳關稅。
國內首先需要一個比較完善的碳市場和碳價體系,這在與歐盟的談判時能有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碳關稅的本質是將進口產品與歐盟產品的碳成本加以平衡。這將迫使其他國家建立碳市場或征收碳稅,以通過碳定價實現減排或提高碳價格,并達到與歐盟相同的水平。
因此,有觀點認為,如果我國不采取措施來優化國內
碳交易規則、激發市場活力并提高碳價格水平,那么按照當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出口企業的國際貿易壁壘將會越來越難打破,企業的生產成本將上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下降,我國的出口規模將大幅減少。
縮小與國際碳價之間差距
在碳市場中,電力行業之外的行業涉及間接排放。間接排放隨之而來的大量問題都由企業來承接。因此,在國際市場決策過程中,面對‘雙碳’的需求、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
節能減排的需求等現實問題,希望能通過一些有效的途徑促進溝通。
在這場國際貿易與技術競爭中,企業一直處于被動狀態,今后,只有我國產業處于整個產業分工頂端時,才能去定義市場,化被動為主動。
現在隨著我國碳市場的啟動,國內將形成全國性市場與地區性市場并駕齊驅的總體格局,我國自愿
碳減排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將使市場參與主體更加多元,交易品種更加豐富,并逐漸具備更廣泛的國際化特征。相信隨著我國碳市場的活力逐步提高,必將縮小與國際碳價格之間的差距。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