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形式開發碳資產,碳金融市場大有可為
除了碳資產證券化,目前在
碳資產開發方面,我國還有不少有益探索。例如,在綠色資產質押貸款方面已經有了不少先行先試的
案例。
2023年4月,建設銀行昆山分行完成了一單碳排放權質押貸款,為昆山協鑫藍天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發放流動資金貸款1900萬元,采用第三方保證方式,且追加8000噸碳排放權質押,在綠色金融服務領域開展了創新嘗試。
2023年年底,中國進出口銀行湖北省分行積極對接企業融資需求,成功為宜昌市屬某大型企業提供了一筆6億元碳排放權質押貸款。此次貸款是自湖北省基于預分配配額開展碳金融創新業務以來,首筆融資金額超億元的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入選武漢市首批綠色金融創新實踐案例。
2024年7月4日,興業銀行與中碳登合作開發的“中碳—興業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現貨抵質押價格指數”正式發布。這一指數以多家商業銀行、
碳資產管理公司
碳配額質押業務為數據來源,根據碳市場月平均成交價格、碳排放權抵質押項目月平均抵押價格進行加權計算,以準確反映市場整體
走勢。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正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今年5月由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等聯合召開的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所說的那樣,隨著全國碳市場的發展,碳金融大有可為,應發揮碳市場在價格發現、風險分散等金融屬性上的積極作用。
劉杰告訴記者:“碳市場形成的碳價為開展氣候投融資、碳資產管理等碳定價活動錨定了基準價格參考,促進了氣候投融資工具創新,為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投融資提供了基礎支撐、資金支撐,促進了全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低碳化,從而推動了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畢馬威發布的《2023年中國碳金融創新發展白皮書》預計,我國碳金融相關市場規模未來將達到十萬億級別,市場覆蓋主體、覆蓋行業、產品種類等核心要素均將逐漸豐富。
2024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等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研究豐富與碳排放權掛鉤的金融產品及交易方式,逐步擴大適合我國碳市場發展的交易主體范圍。
衛旺認為,未來還可以探索綠色權益入股等方式,提升碳資產的流動性和價值發現能力。“高流動性能讓價格更理性。像柴米油鹽的價格通常不會有非常大的波動,因為交易頻繁,能夠更敏感地反映市場供需關系。流水般的市場通常就是理性市場,能形成供給和需求間的合理匹配。”此外,他認為,碳資產領域不缺少機會,缺少的是發現能力。碳資產本質上屬于虛擬資產,需要專業人士進行規劃和探索。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