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張曉燕受邀參加由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香港大學聯合舉辦的“中國
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政策對話及未來之路”
論壇,并圍繞《中國
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影響及對發展中國家的啟示》主題發表演講。
張曉燕在演講中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當務之急。溫室氣體的持續排放加劇了全球氣溫的上升。而當前的氣候資金遠遠不能滿足實現氣候目標的需要,氣候資金必須每年至少增加五倍以應對這一挑戰。中國通過“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
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以應對氣候變化。目前,中國的碳排放量占世界總排放量的27%。在此背景下,零
碳金融市場和碳排放交易體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工具。
張曉燕分享了她有關
綠色債券的
碳減排效應研究。通過2014年至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以及Trucost提供的碳排放指標,分析了
綠色債券發行及其對企業碳排放影響。研究發現,發行綠色債券能顯著降低企業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強度。在她的另一篇有關債券市場中碳風險的研究中,探討了碳排放與公司債券橫截面收益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企業的碳排放強度越高,其債券的預期收益也越高。此外,張曉燕還對碳排放定價和現有的碳風險進行了研究,發現碳排放強度越高,股票預期收益越高,并且雙碳目標公布后,碳排放溢價更加顯著。
張曉燕表示,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不斷發展且影響顯著。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經啟動了七個
碳交易市場
試點。2021年7月16日,中國的國家碳排放
交易系統正式啟動。該系統涵蓋了發電行業2162個重點排放單位,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
碳市場。到了2023年,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進一步完善。她還例舉了目前有關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對省級碳排放、企業碳排放以及對企業綠色創新影響的相關
論文。
最后,張曉燕總結了三點發展中國家的啟示:
一是建立零碳金融體系促進碳減排。發展中國家可以為零碳金融市場的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使其符合本國的優先事項,并有助于減緩氣候變化的全球努力。
二是建立碳排放交易系統(ETS)系統需要時間和持續的努力。建立ETS體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包括確定覆蓋范圍、設定總量限額、分配排放權、建立交易
平臺、制定監管機制、實施調整、與國際接軌等。在發展中國家建立排放交易體系需要持續監測、評估和調整,以確保其有效性。
三是積極學習國際經驗。中國在設計碳排放交易體系時參考了國際上的最佳做法,并借鑒了其他國家的經驗。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研究中國和其他建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國家的經驗中受益,從他們的成功和挑戰中學習,為自己的體系的設計和實施提供信息。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