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碳市場建立較早,碳金融衍生品目前已經成為了很多歐洲碳市場參與者降低履約成本及投資風險的工具。碳期貨是眾多碳金融產品中可能最先發展起來和受關注的產品,歐洲碳排放配額期貨也是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ETS)最主要的碳金融產品。
“歐盟的碳配額交易以期貨為主,占交易量的八成。其碳交易產品多樣化,助力提高市場流動性和滿足企業風險管理需求,當年12月期貨合約為標桿合約,同時有一級和二級市場,包括
拍賣、現貨、期貨(月度季度年度)、期權、遠期和場外等。”倫敦證券交易所路孚特碳組高級分析師譚琭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譚琭玥介紹,作為全球碳配額流動性最好的市場,標桿碳期貨每日交易量可達3000萬噸。歐洲的ICE洲際交易所是碳期貨的主要交易
平臺,洲際交易所也交易能源大宗產品有著較好的
平臺基礎,上線碳產品相對容易(也屬于大宗),但目前我國并不具備這樣的交易平臺。
在亞太地區,大部分國家,包括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碳市場都還處在起步階段。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履約碳市場,碳配額體量極大,未來隨著更多行業及機構投資者的入局,碳期貨市場充滿潛能。
多名業內人士認為,碳期貨是對碳現貨市場的有效補充,我國碳市場作為一個剛建成不到兩年的市場,要引入碳期貨且把它做大做好,還有一些困難有待解決。
“目前我國的碳期貨還未正式推出,廣州期貨交易所正在負責研究,預期還需要相關時日。 同時,我國的期貨法也出臺較晚,配套的政策工具相對于歐洲對于期貨的發展欠佳 。”譚琭玥表示。
從相關的碳金融產品來看,中國的碳試點進行了相關諸多嘗試,雖然到目前為止國內的碳排放權產品都是現貨,還沒有期貨。
“歐洲碳市場的發展時間比較長,從2005年到現在,但到2016年的時候,才看到
碳價格出現比較明顯的提升。”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副總裁及高級信用評級主任簡震華向21世紀經濟報道解釋,這主要是因為歐洲把很多過剩的排放許可證從市場拿走,減輕供過于求的情況,
碳價才可以提升,這時候金融衍生產品在里面才有真正的價值。
“中國要不要等10-15年才會有這樣的情況,確實很難說。但是可以說,在現有的低碳排放指標和參與的行業比較少的情況下,發展碳期貨是比較困難的。”簡震華表示。
對此,商道縱橫總經理、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目前碳市場的監管部門仍然在強調碳數據質量的問題,因此仍然是做好現貨市場,以傳統碳市場為底層資產的碳期貨,發展還沒有那么快。但這不意味著碳相關的期貨市場完全沒有創新的機會,服務“雙碳”目標的期貨產品還是有創新空間的。
一名碳市場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目前我國碳配額的分配是每個履約期,或者說兩年一分配,還沒有形成一個中遠期的規劃,這會影響市場參與者對中遠期市場供需和價格
走勢的判斷,進而影響碳期貨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的發展。此外,目前全國碳市場和期貨市場受不同政府部門管轄,而地方試點碳市場的發展,還要考慮到當地的政策和規劃。如何協調各級各部門,形成全面系統的監管網絡,也是碳期貨市場發展的一大關鍵。很多履約企業對碳交易還處在摸索階段,目前碳現貨市場的流動性也比較有限。碳期貨是否會加劇碳價格的波動,履約企業是否能夠應對這樣的波動,都有待觀察。
目前,我國地方試點碳市場已在碳金融交易方面先行先試。錢立華介紹,各地碳金融產品得到了有效的創新和應用。例如,上海碳市場推出了碳配額質押、CCER質押、借碳交易、賣出回購等碳金融產品。廣東碳市場推出了配額抵押融資、配額回購融資、配額遠期交易、CCER遠期、配額
托管等碳金融產品。深圳碳市場推出了碳債券、碳配額
托管、碳基金、碳資產質押融資等碳金融產品。湖北碳市場推出了碳遠期、碳基金、碳資產質押、碳債券、碳資產托管、碳排放配額回購融資等碳金融產品。
“隨著碳現貨市場的逐步成熟和規范,在健全政策框架和風險防控機制的基礎上,相信碳期貨產品將在風險可控情況下穩步發展。碳期貨監管的核心工作是做好風險管理,政策變化對碳市場配額價格的影響非常顯著,一旦上了期貨的杠桿,政策變化可以導致期貨合同方頭寸大幅波動甚至保證金賬戶資不抵債。目前國內還沒有基于環境權益產品的期貨產品,開展碳期貨是一項重要創新。”梁希說。
(實習生陳斯達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