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撐如何落到實處?
實現“雙碳”目標,離不開金融體系的強力支撐。作為支持
綠色低碳發展的有力抓手,
綠色金融已成為助力國家和地區綠色發展的重要工具,在推動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將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這一綠色金融“試驗場”,金融機構如何以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如何再上一層樓?如何利用
碳市場更好地服務廣東綠色轉型?南方日報記者走訪粵港澳大灣區多地對話
專家學者、金融機構負責人、政府部門負責人尋找答案。
綠色金融不是“磚頭金融” 金融機構須加強能力建設
今年,陽江市南方兄弟實業有限公司以光伏發電項目財政性應補貼未到賬資金為質押,獲得陽江當地工商銀行300萬元貸款授信,這標志著廣東省光伏發電行業首筆可再生能源補貼確權貸款正式落地。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金融業掀起了一股“逐浪”綠色金融的熱潮,銀行、保險、基金、信托、融資租賃等金融機構競相追逐,布局百萬億級“雙碳”賽道。
面向未來,廣東金融機構如何以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在不少專家看來,要避免流于表面的“運動式減碳”,提高對于“雙碳”目標的認知是第一步。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直言,隨著實現“雙碳”目標的路線圖日漸清晰,盡早向綠色轉型的金融機構將在“雙碳”賽道上贏得更多主動權,“綠色發展”概念正逐步轉化為金融機構成長的內生動力。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銀行等金融機構將綠色金融發展納入頂層設計。例如,工商銀行成立綠色金融委員會,加強對綠色金融工作的統籌領導;廣發銀行制定《廣發銀行金融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平安銀行成立由行長掛帥的綠色金融辦公室,并設立綠色金融事業部……
然而,方興未艾的綠色金融其實是專業性極強的業務門類,這就意味著除了頂層設計,金融機構還需“修煉”專業研究能力和綜合金融服務能力。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金融服務綠色發展的邏輯“與基建、房地產投資完全不同”,每一種綠色項目需要的融資模式都不一樣,金融機構不能拿同一個“模子”套在不同的綠色項目上。
“打鐵還需自身硬,金融機構首先必須進行自身能力建設。”能力建設歸根結底是“人”的能力建設,王遙建議,各地、各金融機構在培養綠色金融人才時應有系統性規劃,形成綠色金融人才梯隊。
產品創新不是“無本之木” 應根植灣區因地制宜
今年,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陽智能”)在澳門債券市場成功發行2億美元3年期
綠色債券——這是澳門債券市場發行的首筆非金融企業
綠色債券,也是內地企業在澳門債券市場發行的首筆民營企業債券。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與創新的縮影。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
碳金融等領域皆有突破——創新推出“排污權質押融資”等綠色信貸產品;在香港、澳門兩地同時掛牌發行粵港澳大灣區首只雙幣種國際綠色債券;大力推廣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光伏日照指數保險等產品;創新推出“
CCER抵押”等融資模式……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綠色金融發展成為亮點之一。在魯政委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綠色金融應首先著眼于本地綠色產業的發展。“綠色金融不能只是‘在金融言金融’,它是生長在綠色產業上的花朵。脫離了綠色產業,綠色金融就是‘無本之木’。”
廣發銀行公司銀行部副總經理田衛來也持類似觀點:“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需積極圍繞城市特色及綠色金融功能定位,因地制宜、錯位發展綠色金融產品及服務。”
田衛來舉例說,在廣州、深圳,可推進綠色綜合服務方案、
碳排放、綠色科技金融等創新產品服務;對佛山、東莞、江門、中山等地,則可圍繞產業升級、綠色制造,探索綠色產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等創新產品;對珠海、肇慶、惠州等地,可圍繞生態環保,創新環境權益質押類、生態維護類綠色產品。
記者調研發現,企業對綠色產品及服務創新的需求正與日俱增。不止一位企業主向記者表示,希望有更便利的條件、更優質的服務、更優惠的
價格,獲取更豐富的綠色金融產品。
平安銀行綠色金融事業部總裁朱育強認為,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這一“試驗場”,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有了更廣闊的天地。朱育強設想,未來或可構建內地碳市場與境外市場的聯通機制,并開展碳排放交易外匯
試點;同時推動“綠色債券通”“綠色理財通”“綠色保險通”綠色金融互聯互通機制落地。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