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發展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11日參加中央財經大學
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2020年會的嘉賓認為,當前綠色金融的作用越發凸顯,各行各業、地區都應該有低碳發展、綠色發展的規劃和目標,通過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經濟向高質量發展。
“實現疫情后經濟的綠色復蘇,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已經是當前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理事長史建平說,在這一過程中,綠色金融的作用越發凸顯。具體看,發展綠色金融是實現疫后經濟綠色復蘇的必然選擇,是實現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目標的有力舉措,是在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形勢下開展國際合作的全新方式,也是推動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有效手段。
清華大學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分析,中國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
碳中和”目標將對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對于國內經濟、能源轉型影響重大。預計“十四五”規劃將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能源、交通、建筑等領域都會有低碳化要求。
馬駿建議,中國在可持續發展領域有創新能力和領導力的地方政府、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應該開始考慮率先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規劃,為其它地區和機構樹立榜樣。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影響力指導委員會委員、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主席馬蔚華表示,ESG投資越來越受到全球投資者的認可。它最大的意義是為投資者提供了社會化考察企業非財務指標的工具,不同的投資者可以用環境、社會和治理這三個維度構建自己的投資方法,以獲得長期回報和規避風險。投資者有了對企業非財務表現評估的共同框架,企業也有了努力發展非財務表現的方向。
“ESG在中國發展有一個特別的機遇,就是綠色金融。”馬蔚華分析,ESG投資與綠色金融有密切關系,而且兩者有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的。推動ESG受到廣泛的認可,還有巨大的空間,現在也應該全力地推動政府部門、投資部門等社會各方面在理念上接受ESG,共同努力。
中國經濟信息社副總裁、董事匡樂成表示,深化ESG相關信息服務將有助于破除深化綠色金融發展的障礙,完善綠色金融全面風險管理能力,打造我國綠色發展的新引擎,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經社已匯聚了國內外眾多智庫
專家及數據資源,為企業提供包括ESG評價報告、ESG信息披露報告、ESG主題金融指數等服務。
“國家發改委近年來在促進綠色產業和綠色金融發展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金融和信用建設司司長陳洪宛表示,“十四五”時期將不斷完善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體制機制,如豐富金融業的業績評價、推廣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經驗等。綠色金融的發展要更加強調對股權投資的支持,推動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等。
財政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中心主任焦小平表示,發展綠色產業需要建立一個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公眾參與互動,共建共治、共享發展的機制,優化資源配置,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充分釋放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國PPP綜合信息
平臺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綠色低碳項目已超過5600個,總投資額約5.4萬億元。PPP改革發展實踐證明,該機制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發揮了較好作用。
“氣候變化依然是當今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同時,全球氣候治理進程與形勢更加復雜,但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大方向不會改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包括認真謀劃“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積極開展二氧化
碳排放達峰行動,加快推進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深入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大力推動應對氣候變化與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統籌融合、協同增效等。
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中國證券業協會綠色證券委員會主任、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執行理事長王琳晶分析,我國綠色金融存在總融資余額占市場總體融資規模比重較低、結構不平衡等問題,未來綠色金融的發展潛力巨大。建議推動設立專業化的綠色金融機構,機構業務較大比重的專注于綠色金融業務;促進綠色產業領域的行業整合,提升資本市場對節能環保公司的估值,體現產業的投資價值等。
中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馬險峰表示,總體看,資本市場在促進
低碳經濟發展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包括支持符合條件綠色企業融資,發展綠色公司債券市場,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積極促進開展ESG投資,支持各地設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加強國際綠色發展的合作和交流等。
“實現‘碳中和’目標依賴于重大的科技進步,需要更多的科學成果,如生物固碳等。”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局巡視員葉燕斐說,還需要拓寬投資維度,探索并建立
碳期貨等,提高市場對碳的
價格發現,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加快傳統行業的重組和升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