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廣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
會議舉行。會上,廣州市市長溫國輝作《廣州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再次提出配套保障和服務好廣州期貨交易所落地建設,推動籌設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
廣州期貨交易所籌建加速
作為全國期貨業務發展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廣州早在上世紀90年代便相繼設立了華南商品期貨交易所和廣州商品期貨交易所,后合并為廣東聯合期貨交易所。不過由于當時市場發展不完善等問題,在1996年開始的全國期貨業清理整頓中停業。近年來,重開交易所一直是廣州的夢想,期貨交易所也成為了近年來廣州市兩會的重要話題。
2010年9月,深圳成立了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廣州
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也在2012年8月成立,并在2013年1月成為國家發改委首批認定的自愿減排量(
CCER)交易
平臺之一,
綠色碳金融的基礎已經在廣東省逐步完善。
2015年的《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提出,將“研究設立以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2019年初,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設立廣州創新型期貨交易所”。去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力推動廣州期貨交易所落地,其中提到“支持廣州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研究設立以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
當前,我國正處于強化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建設全國統一碳排放交易市場是我國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而廣州期貨交易所的設立正是為了適應國家的新經濟形勢。華鑫期貨有限公司首席風險官劉新濤曾指出,未來碳排放是需要有計劃和有額度,需要有一個相關場所進行交易,以保證三公和透明,期貨場內交易目前是最佳選項。
碳排放權交易也為企業綠色發展助力。隨著綠色金融的不斷發展,碳排放權將成為一項資產,同時具有經濟屬性和商品屬性,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換。一些減排困難的企業可以購買碳排放權,而另一些企業則可以通過出售碳排放權獲取收入。企業可通過碳金融手段盤活碳資產用于日常的生產經營管理,推進企業的綠色低碳發展,實現企業、政府和環境的三贏。
推動籌設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
除了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廣州市還將推動籌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充分發揮廣州金融發展服務中心、金交會等金融交流合作平臺功能,不斷凝聚境內外高端交流合作要素。
5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外匯局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中提出擴大銀行業開放,表示要積極支持港澳銀行等金融機構拓展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的發展空間,研究探索在廣東自貿試驗區內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
早前中國銀行已經率先在大灣區推出了面向澳門居民的跨境移動支付服務“跨境錢包”。農業銀行在南沙、橫琴自貿試驗區打造了兩個“粵港澳跨境業務創新基地”。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廣發銀行等也先后推出金融創新舉措,支持大灣區的發展,助力大灣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浉郯拇鬄硡^國際商業銀行的建設可謂蓄勢待發。
5月下旬,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曾表示“銀保監會與廣東省政府就設立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進行溝通,目前廣東省正就擬設立銀行的可行性、業務定位、股東資質進行研究論證,可見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的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中。專業人士認為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的建立或能進一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金融要素流動,協調大灣區金融基礎設施互認、產品適應性、金融合規等方面的問題。
對于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未來的發展方向,亞洲金融合作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松認為,其應當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科技驅動,借助區塊鏈和央行數字貨幣等科技創新,奠定科技基石,并以跨境業務為突破口,助力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邁入新階段。此外,巴曙松還曾撰文表示,國際商業銀行要做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發債、融資,也要做到制度上的創新。既要熟悉國際規則,同時又要對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獨特的融資需求有深刻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