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近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透露,已組織有關單位完成上線交易模擬測試和真實資金測試,正在組織開展上線交易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擬于今年6月底前啟動全國
碳市場上線交易。屆時,我國
碳市場覆蓋排放量超過40億噸,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據介紹,全國碳市場系統聯調測試已于近日開啟,正在推進企業盡快熟悉
碳交易流程,保障全國碳市場如期順利啟動。
做好“碳”文章一直被視為實現我國
綠色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尤其是在我國向世界鄭重承諾碳達峰和
碳中和目標的今天,盡早促成碳交易市場運行早已勢在必行。
而在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方面,今年2月正式實施的《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規定了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市場參與主體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以及全國碳市場運行的關鍵環節和工作要求。而實際上,“十四五”期間,進一步加快啟動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并逐步擴大覆蓋行業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方式,實現全國碳市場的平穩有效運行和健康持續發展也早已被寫入生態環境部的任務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即將于6月底前啟動的全國碳市場線上交易看似水到渠成,實則是建立在多年來有關部門積極努力推進交易
試點的基礎之上。自2011年以來,我國先期在
北京、天津、上海等七個地方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
試點,共覆蓋電力、鋼鐵、水泥等20余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已經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而之所以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盡快落地,與2030年碳排放達峰的時間表不無關系。據記者了解,生態環境部已啟動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編制工作,并將進一步加快節奏,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持續推動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
會議明確要求: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其中,就包括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
顯然,作為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的有力舉措,全國碳市場的即將啟動運行將極大推動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而背后起決定性作用的,則是對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圍繞碳市場建立的其可能帶來的積極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就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低碳道路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而低碳發展更是我國發展戰略的主動調整。他認為,有著廣泛參與的全國乃至全球碳市場可以為所有參與者帶來效益,包括發展效益。同時也能給市場發展
價格信號,取得綜合性長期效益。
進入碳市場交易的是單位當量的二氧化氮,既可以是國家分配的額度,也可以是項目減排額度。周宏春介紹,碳市場交易可以用較低成本實現減少同樣排放量的目標。比如一個排放主體在一個
履約周期內配額有剩余,剩余部分可以拿到市場上出售,而新上項目沒有額度或配額不夠的,則需要在市場上購買。
可以說,
買賣雙方的供需存在是交易的前提,而不同行業的減排成本差是碳市場發展的基礎。由此不由得為即將啟動運行的全國碳市場報以更多期待。畢竟,從構建美麗中國和綠色發展的視角審視碳市場的運行,這需要全社會、全產業、全行業共同合力,一并做好“碳”文章,實現我國綠色轉型低碳發展的同時,為全球
低碳經濟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