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電廠反映:碳減排能力提升后,碳交易支出卻增加了
作為全國碳市場建設基礎及核心——注冊登記系統的所在地,湖北碳市場的動向歷來備受各方關注。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湖北省累計完成碳交易量3.2億噸,成交總額超74億元,市場占比分別達42.26%和66.73%。無論交易量還是成交金額,湖北均在7大地方試點中居于首位,堪稱“標桿”。
但在參與交易的部分湖北企業看來,現實遠不如數據光鮮。“2015—2017年,我廠供電煤耗累計下降約5g/kwh,按理說碳減排壓力應有緩解。但實際上,我們卻多花了錢,碳交易由少量盈利轉為虧損,且虧損呈擴大趨勢。”上述電廠負責人表示。在碳交易試點地區,各企業都會得到定量的排放指標,如果排放量超標就需從碳市場中購買指標,反之,則可賣出結余指標創收。盡管該廠的排放量逐年下降,從電廠營收角度講,交易結果仍由“收入”變為“支出”,這讓企業覺得“不公平、不科學”。
上述情況,在湖北省內并非個案。據知情人士透露,現行規則下,目前全省從碳交易獲利的發電企業不到兩成。“雖說碳交易的本質是推動全社會減排,而不是幫助企業創收,但多數企業的減排成本增加,壓力過大,難免會打擊我們的積極性。”上述電廠負責人稱。
而在另一試點省份廣東,一位電廠相關負責人表示,盡管交易額、成交量比不上湖北,但企業依然感受到一定的碳減排壓力。“尤其是在前年,廣東對
碳配額進行了一次集中收緊,即便是部分本來做得不錯的企業,也要花更大成本去完成減排任務,壓力隨之增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省級碳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證實,“不平衡”現象還存在于7大試點之間。由于全國市場仍在建設中,各試點之間尚未打通,配額分配、規則劃定、核算
履約等制度均由各試點自行制定,實際操作中難免出現“松緊不一”的情況。“像湖北這種市場較為成熟、交易情況較好的省份,對減排抓得也比較緊,企業壓力相應加大。而在重慶、天津等較為寬松的地區,從一開始就給予企業較大排放空間。這可能導致同一碳排放水平的電力企業,在湖北面臨需要花錢購買配額的狀況,到了重慶配額反而有富余。”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