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市珊瑚礁生態系統修復、文昌市“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萬寧市海草床修復與海藻種植……海南依托獨特的生態系統與自然資源,主動將“雙碳”工作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建設中,海洋固碳亮點不斷涌現。
藍碳又稱“藍色
碳匯”“海洋
碳匯”,指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淑果說,紅樹林、濱海鹽沼和海草床能夠捕獲與儲存大量碳并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積物里,因而這三種生態系統又稱為濱海藍碳生態系統。
“海南擁有全國紅樹林物種最多的清瀾港保護區、大面積的海草床和廣闊的潮間帶等資源,發展藍碳優勢明顯。”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邢巧說。
海南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那廣水說,發展藍碳是海南推進“雙碳”工作的有力抓手。海南于去年2月成立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并掛牌成立省內首個海洋負排放研究示范基地。
“去年5月底,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開發的紅樹林碳匯項目,推動海南首個藍碳生態產品交易,交易碳匯量3000余噸,交易額30余萬元。藍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質性突破。”那廣水說,企業出資的部分返補到項目所在地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推動保護區的生態修復、生態保護等工作。
近年來,海南依托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深海所、中國南海研究院等
平臺和智庫,大力推動海南藍碳科技研發,不斷加大藍碳研究領域科技人才培養力度。
2010年,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王愛民受三亞蜈支洲島之邀打造海洋牧場,經過人工魚礁投放、海洋環境修復、珊瑚移植等工作。如今,成為海南首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的蜈支洲島“海洋牧場”已初具建設成果,多達120余種珊瑚、貝類等生物種類附著在人工魚礁表面,為眾多底棲魚類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和活動空間。“海南可通過發展藻類養殖等漁業生產活動,利用水生生物的固碳能力實現藍碳增匯。”王愛民說。
此外,海南還在積極開發以藍碳為代表的生態金融產品,開展以藍碳為重點的氣候投融資研究,探索以藍碳為引導的區域及產業發展模式,為藍
碳市場、產業的培育、發展和壯大提供堅實基礎。
今年4月,在海口市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開創了“藍色碳匯抵消”方式。“消博會用于抵消
碳排放的藍色碳匯,正是來自萬寧小海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碳匯量共220噸。”海南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與科技財務處處長張靜說。
未來,海南將深入探索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孕育發展藍碳新興產業,加快海洋碳匯和交易機制標準體系制定、搭建市場平臺、夯實科研人才基礎、推進藍碳增匯示范工程、搶占國際海洋碳匯規則制定先機。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