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
碳中和,可以促進經濟由粗放性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進入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我們有許多工作要做,但究竟做什么?我認為‘碳中和’是其中應該抓的‘綱’。抓碳中和可以促進經濟由粗放性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8月9日,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經濟委員會主任戴彥德在第一財經2023零碳峰會上作出上述表述。
戴彥德表示,過去幾十年中國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了121萬億元。但是,過去中國的經濟增長表現出高度依賴資源要素。例如,中國生產和消耗了全球50%的大宗原材料,但是GDP只占全球的18%左右。過去二十幾年,中國部分高耗能產品年均增長速度在10%上下,維持這樣的高速增長在世界任何經濟體當中是少有的。
經濟的增長,不僅高度依賴資源要素,還有出口。戴彥德稱,中國直接和間接出口的能源占到了能源消費總量的近20%。其中,直接出口成品油、鋼材均超過6000萬噸,個別年份出口鋼材超過1億噸;直接出口鋁材500萬噸左右;每年出口鞋子超過80億雙,自行車接近7000萬輛。在這一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污染卻留給了自己,這種模式是否在全球貿易格局中可持續值得思考。此外,經濟增長速度快卻質量差的問題同樣存在。四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創造了世界的奇跡,但是建設、淘汰、再建設、再淘汰、財富積累不起來,資源浪費了。
他認為,上述增長模式帶來了兩大問題:一是環境污染問題,包括水、土地、大氣等;二是石油安全問題,目前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以上,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過了40%。能源安全是我們面臨的嚴峻挑戰。
要想從宏觀層面解決這些問題,戴彥德提出,必須面向碳中和,讓四個“輪子”共同轉動。一是經濟發展模式,不能長期停留在全球貿易鏈的中低端,過度依賴資源消耗,要減少周期性浪費。二是能源供應模式,要改變現在80%以上是化石能源的能源結構,將其轉化為核電、水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加速電氣化。三是生產模式,工業化形成的技術可以把現在的生產能耗大幅度降低,依靠數字化、信息化、可編程,可以接近理論能耗。四是生活模式,無論是衣食住行都有做減法的空間。
其中,能源轉型是核心。戴彥德稱,2020年中國的社會景象是101萬億元的GDP,7.8萬億千瓦時的電力消費,50億噸標準煤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100億噸上下的二氧化
碳排放;未來中國要實現400萬億元的GDP,電力消費17萬億千瓦時,二氧化
碳排放15億噸。假設未來新型能源系統全部變成電來供給,非化石能源則要提速發展,核電倍增、水電要盡快收尾、風電10倍增、太陽能發電20倍增。當非連續電力占80%以上,必須要發展儲能技術,但是現在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以及氫能如何協同解決,仍然沒有一個固定答案。
“國家宏觀層面上要奔向碳中和、奔向美麗中國,必須使經濟發展逐步和能源脫鉤,能源消費逐步跟碳排放脫鉤。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一個負擔,這就是我們的新舊動能轉換。我們知道未來的財富點在哪里,就是在碳中和。”戴彥德強調。
而在行業層面,戴彥德認為,不宜把碳中和簡單認為是鋼鐵、水泥、建材等如何減量優化,更重要是以低碳能源支撐經濟的增量。特別是在碳中和目標下,中國能否開發出一流的技術、一流的商業模式、一流的專利,培育碳中和的產業尤為關鍵。
對于身處其中的企業而言,戴彥德建議,企業應把產品的低碳化作為一項核心競爭力去考慮。目前,資本市場對于圍繞碳中和的企業青睞有加,2020年年底,一些圍繞碳中和的股票漲了10倍以上,他認為這是一種好現象。雖然有些企業現在沒有盈利,但是市場相信它明天、后天可以盈利,說明資金涌向了代表未來的企業,能夠促進這些企業的成功。要想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戴彥德認為,行業、企業和資本層面都要做大量工作。
戴彥德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抓好“碳中和”,不僅能促進中國經濟由粗放性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還能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環境污染問題。同時,有利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保障能源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以應對單邊主義挑戰。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