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發布《“碳”尋未來 企業可持續轉型之路》
綠色低碳與智能制造系列報告。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熊宜表示,報告聚焦“低碳可持續”和“
綠色智能制造”兩大產業重點話題,幫助企業洞悉雙轉型的戰略和方法,及時調整轉型方向和運營模式,將低碳轉型和企業經營融合,打造可持續的增長模式,成就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報告指出,中國企業在低碳轉型方面的行動逐步走向縱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減碳意識大幅度提升,制定明確
碳中和時間表的企業不斷增加;第二,減碳動力正從外壓轉向內生,“社會責任” “降低成本”“下游用戶需求”“品牌價值”“出口因素”成為內生動力;第三,綠色低碳正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近七成受訪企業認為,綠色低碳的產品或服務可以獲得競爭優勢或溢價。
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求企業在業務運行、組織機構以及生態鏈上都需要進行深刻的變革。然而,報告里提到了一個普遍現象,為了實現減碳目標,加大投入已經成為企業的共識,但對于具體投入的方式和路徑,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大多并沒有清晰的規劃。
針對企業在減碳過程中面臨的方向不明、路徑不清、執行不力、回報不定等多重挑戰,施耐德電氣可持續發展及碳中和咨詢業務負責人呂志勇建議可以從兩方面來規劃減碳路徑:第一個是政策層面,第二個是市場層面。
“通過這個方法,企業可以快速梳理清楚現狀,再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來采取相關行動。采取行動之前,還需要通過財務分析來設定行動優先級,在不影響主營業務的情況下去實施減碳。”呂志勇說。
報告提出以 “戰略規劃”“組織革新”“技術創新”“生態賦能”四大步驟打造可持續影響力企業。其中,技術創新的價值尤為凸顯,正在成為低碳轉型的核心驅動力。以
新能源、數字化等新興技術為主導的新型電力系統是能源電力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抓手。施耐德電氣微電網業務
專家賀金杭表示,施耐德電氣在“源網荷儲”各個環節擁有完備的場景應用方案,并通過專業的頂層設計咨詢,助力客戶選擇并部署中低壓一體化及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助力各行各業融入新型電力系統,加速能源轉型。
通過連續三年對約360家制造業企業進行調研和高管深訪,報告發現,產業數字化轉型正在不斷提速進階,主要體現在:第一,數據處理能力不斷提升,2022年近九成受訪領軍企業已完成數據采集,但僅四分之一實現數據應用;第二,整體轉型不斷加速,處于“先進數字化水平”的企業比例從2021年的45%上升到2022年的54%;第三,轉型目標不斷拓展,智能化、綠色化雙線融合越發明顯,2023年93%的受訪領軍企業同時制定了數字化和雙碳戰略。
報告同時指出,企業在綠色智能工廠的建設過程中正面臨四大挑戰:一是戰略挑戰,56%的企業認為工廠建設總體規劃設計不足,轉型路徑不清晰;二是運營挑戰,難以確定合適的場景和切入點,以及前期建設投入高、回報期長等;三是技術挑戰,在行業技術迭代快的情況下如何借力技術,以及業務與技術融合不強等;四是人才挑戰,如何通過打造企業文化等一系列措施,來培養工廠建設發展所需的復合型人才、解決員工意愿和能力不足的問題。
AI(人工智能)的應用是當下制造業的熱門話題,施耐德電氣綠色智能制造咨詢業務總經理魏開炎表示,企業要聚焦于某個特定的業務場景來使用AI,解決客戶痛點,才能真正讓AI在工業產業中創造價值。據悉,在6月6日即將舉行的施耐德電氣創新峰會上,產業各界也將就AI相關話題進行深度探討。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