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聊城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提級管轄的原告聊城某公司訴被告茌平某供熱公司
碳排放權交易糾紛案作出判決:原被告于2021年10月29日簽訂的《指標轉讓協議》中關于
碳排放配額轉讓的內容無效,被告茌平某供熱公司返還原告聊城某公司碳排放配額轉讓款,并賠償損失共計330余萬元。據悉,該案是全省首例碳排放權交易糾紛案件。
聊城某公司與茌平某供熱公司均系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依據生態環境部公布實施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重點排放單位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主體,碳排放權交易應當通過全國碳排放權
交易系統進行。2021年10月29日,因茌平某供熱公司經營困難,在當地政府的協調下,當事人之間達成協議,茌平某供熱公司將包含2019年配額和2020年碳排放配額(尚未清繳)在內的排放指標,轉讓給聊城某公司,聊城某公司按照協議支付價款,該款項用于支付茌平某供熱公司欠繳職工養老保險、職工押金、銀行利息等費用。
因案涉碳排放額交易未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中進行,導致當事人雙方無法通過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確認交易,聊城某公司無法取得茌平某供熱公司轉讓的碳排放配額的所有權。為此,聊城某公司提起訴訟,請求解除雙方簽訂的《指標轉讓協議》中關于碳排放指標轉讓的約定,并退還59632噸碳排放配額指標款共計3399024元。茌平某供熱公司辯稱,涉案碳排放配額不能過戶系因交易機構原因造成,并非其所造成,不同意解除合同。
聊城中院審理認為,解除合同的前提是合同本身合法有效,因此應首先確定本案碳排配額轉讓的約定是否合法有效。目前,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正處于初創階段。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破解能源環境約束、實現社會經濟體制增效和
綠色低碳發展雙贏,完成
碳中和、碳達峰目標重要舉措,核心是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旨在通過市場機制激勵排放實體低成本完成
碳減排目標。生態環境部制定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碳排放權結算管理規則(試行)》《碳排放權登記管理規則(試行)》等部門規章,規范全國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活動,建立對碳排放權交易活動的各項管理制度,是目前碳排放權交易管理的最高層級的規范性文件,是當前規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主要法律依據。其中,將重點排放單位作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主體,并要求碳排放權交易應當通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進行的規定,屬于對碳排放權交易主體和交易場所的基本要求;該規定對于通過市場機制激勵排放實體低成本完成
碳減排目標,實現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和峰值目標,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如果放任重點排放單位在場外交易,則會導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虛化,不利于發揮市場機制推動溫室氣體減排,也會影響碳排放權的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進而不利于建立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原告聊城某公司與被告茌平某供熱公司均系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違反上述部門規章的規定,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外私下交易碳排放配額,屬于違背公共秩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二款“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規定,雙方于2021年10月29日簽訂的《指標轉讓協議》中關于碳排放配額轉讓的條款無效。
經向當事人釋明,如果案涉合同被認定無效,原告則要求被告返還已經支付的碳排放配額款項并賠償損失。聊城中院認為,雙方簽訂的合同無效,被告應當將收到的碳排放配額轉讓款返還給原告,并賠償原告的損失。雙方均系全國重點排放單位,應當知曉從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中進行交易,原被告對本案場外交易導致不能過戶的后果均有過錯。因此,對于原告的損失,被告應承擔50%的賠償責任。綜上,聊城中院依法作出上述判決。該案判決送達后,當事人均未提起上訴。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