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由海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三亞市人民政府主辦,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海南國際
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海碳中心”)承辦的“助力國際
碳市場建設研討會——海南自貿港的機遇和挑戰”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會上,國研經濟研究院院長李布發布了《海南國際
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戰略規劃(2023-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
據李布介紹,《規劃》圍繞海碳中心的發展基礎、面臨形勢、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等方面進行了詳盡分析和布局,展現了海碳中心發展的宏偉藍圖。作為我國首個國際定位的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海碳中心實現0到1的突破,為我國參與和建設國際碳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李布表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入加速推進階段,國際
碳交易市場建設也在加快推進,國際氣候合作更加緊密且急迫,治理話語權競爭愈發激烈,這在為海碳中心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使其面臨不小的挑戰。
從機遇來看,海碳中心深度參與國際碳市場空間廣闊。一方面,“一帶一路”和“南南合作”倡議深入實施,中國與相關國家在
綠色發展、
清潔能源等領域合作持續深化,中國已經同152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海碳中心國際合作資源和機遇豐富;另一方面,海南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持續推進,賦予了海碳中心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有利于海碳中心打造低碳轉型技術與
綠色要素集聚、交易和配置的核心
平臺,全面拓展國際合作。
從挑戰來看,一是中國碳市場國際有效連接機制尚未建立,巴黎協定、行業減排背景下的跨境碳交易政策和制度尚未完全明確,我國開展跨境雙邊或多邊自愿
碳減排項目合作缺少跨境與
履約互認的制度支撐。二是海南發展(8.990, 0.06, 0.67%)國際碳市場基礎較弱。海南國際碳市場產品供給支撐不足。碳資產項目開發缺少數據基礎設施與配套服務體系支撐。交易跨境資金流動與配套監管體制機制不完善,國際碳交易結算不暢通。
基于此,《規劃》提出了“1346”戰略,其中,即1個國際化總體戰略定位,國際化交易、要素與服務3大平臺支撐,產品、服務、合作與政策4個維度的重點任務以及6項基礎保障。
李布表示,海碳中心建立的初心和使命,是助力提升我國在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話語權,全面建設立足海南、服務全國、引領全球的國內國際碳市場聯通重要節點樞紐。首先是打造國際碳資產交易平臺。建立包括SDM/
CDM、綠色電力產品、綠色能源產品在內的層次化國際氣候交易產品矩陣。其次是建設國際綠色要素配置平臺。充分發揮自貿港全球資金、數據與技術自由流通優勢,全力打造國際綠色資金、低碳技術、碳資產數據集聚、流通與交易的樞紐,實現綠色資金、高質量項目、優質企業與先進低碳技術的高效配置。再次是打造低碳轉型綜合服務平臺。緊抓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倡議與“碳達峰、
碳中和”戰略實施機遇,圍繞國際
碳資產開發與國內經濟社會低碳轉型需求,高標準打造低碳轉型綜合服務平臺。
《規劃》制定了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景目標。海碳中心最終將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度的碳資產交易場所,成為“一帶一路”國家企業和投資者碳減排履約、自愿減排產品、綠色低碳投資的首選交易場所,形成國際碳資產的“海南
價格”。
李布表示,為實現這一目標,《規劃》從四個維度提出了海碳中心的主要任務。一是推進交易產品層次化、系列化、多元化發展。加快形成層次化的碳交易產品結構,打造“2+3+N”的國際碳交易產品矩陣,構建系列化的碳交易產品矩陣,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氣候交易產品體系。二是推進服務模式精準化、一體化、標準化發展。打造產品、技術與資金相協同的一體化服務體系。強化精準服務國際航空業、航運業的能力,提供從碳減排總體設計、減排技術支持、碳排放核查到履約交易的全過程綜合性解決方案。推進低碳場景的定制化服務方案向標準化轉變。三是以多維度國際化戰略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海碳中心從會員國際化戰略、交易能力國際化戰略、合作網絡國際化戰略三個方面實施國際化戰略。四是加強與各級政府部門合作,全力爭取政策支持。
李布強調,做好四大主要任務,需要完成一些保障性的工作。一是強化交易中心基礎設施、交易平臺、交易規則等軟環境設施。二是海碳中心作為企業,一定要有高效的治理結構,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才能促進發展。三是做好化風險的一系列措施。
“作為全國第一個探索國際化的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海碳中心目前仍在摸索的階段,希望未來把海碳中心打造成為我國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的靚麗名片。”李布表示。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