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領域之一,消費及居民生活
碳排放已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中國公眾低碳意識與低碳行為網絡調查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在低碳意識方面,公眾對氣候變化和
低碳生活的知曉率較高,分別達到81.1%和86.7%,但對“雙碳”目標及“碳普惠”機制這類新概念的知曉率分別只有75%和75.6%,有待進一步提升。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正在召開。在同期中華環保聯合會碳普惠專委會舉辦的“低碳消費與
綠色供應鏈減碳”主題邊會上,國內多家機構共同完成的《中國公眾低碳意識與低碳行為網絡調查報告》發布。
“公眾領域是推動雙碳目標落實的一個重要領域。”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貿易與投資專委會榮譽主任委員唐丁丁說。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碳中和科技與戰略中心主任王元豐也表示,當前需要創新低碳意識和低碳行為的宣傳手段,進一步提升公眾低碳意識和對“雙碳行動”的了解。
作為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領域之一,消費及居民生活碳排放已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IPCC《氣候變化2023》報告強調,落實正確的政策、基礎設施和技術,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到2050年可使溫室氣體排放減少40%-70%。在中國也有研究表明,消費端碳排放占比已達53%。
“由此可見,推動消費端減碳正成為全球認可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策略。”中華環保聯合會碳普惠專委會執行主任、綠普惠創始人陶嵐在發布會上說。
陶嵐介紹,該研究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共回收有效樣本10859份,調研樣本符合統計學有效性要求,調研內容涵蓋了氣候變化認知,低碳意識,食、住、行、辦公、購物領域低碳行為踐行。報告不僅描繪了公眾低碳意識與認知水平、低碳行為踐行程度,還進一步探究了影響公眾低碳意識和低碳行為提升的影響因素。
《報告》顯示,中國公眾低碳意識與低碳行為呈現出新特征,整體水平有所提升的同時,在食、住、行、辦公、購物等不同領域存在一定差異。在低碳意識方面,公眾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生活知曉率較高,分別達到81.1%和86.7%,但對“雙碳”目標及“碳普惠”機制這類新概念的知曉率分別只有75%和75.6%,有待進一步提高。
《報告》顯示,在低碳行為方面,公眾在餐食、居住、出行、工作、購物等領域的低碳知曉率和低碳行為之間存在“知行差異”。例如,受訪者中認為“買咖啡、茶飲等自帶杯子”,“非常有效”和“比較有效”的占84.2%,但實際踐行時“總是做到”和“經常做到”的僅占69.3%。
研究發現,受訪者在光盤行動、綠色出行等低碳行為的低碳意識和低碳行為踐行程度的一致性較高,這或許與中國制定并完善相關政策、發起公眾環保行動和企業及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有關。例如,中國制定和出臺了《反食品浪費法》,民間和企業積極發起“光盤行動”。
研究顯示,低碳意識是影響低碳行為最關鍵的因素,隨著低碳意識水平的提升,公眾在餐食、居住、辦公、出行和購物五大領域踐行低碳行為的概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因此,低碳知識的普及和對低碳行為有效性認知的提升,能顯著提高公眾的低碳態度和行為意愿,進而促進公眾踐行低碳行為概率增加。
《報告》稱,目前在外部因素方面,低碳生活配套措施和服務還不健全,低碳信息相對缺乏及缺乏激勵措施會影響公眾踐行低碳行為。《報告》建議,健全和完善各類低碳消費基礎設施和服務,應用數字化手段,提高公眾使用低碳基礎設施和服務的方便程度;通過“碳普惠”機制和
平臺,讓公眾能夠從踐行低碳行為中受益;推動政府、企業和公眾在消費端
碳減排行動中的協同與合作。
正在阿聯酋迪拜參加COP28大會的陶嵐介紹,大會期間,圍繞氣候變化,一系列通過碳普惠機制動員全社會碳減排的成果及舉措被集中介紹和展示,中國也向全球推出了用數字化帶動全民減排的智慧方案和寶貴經驗。
綠普惠發布了《公民綠色低碳行為溫室氣體減排量化指南:行》和《公民綠色低碳行為溫室氣體減排量化指南:辦公》兩個低碳減排場景、9項解決碳普惠量化難點的團體標準。
此外,中國多地碳普惠機制建設的成果與經驗也在大會期間得到展示:山西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該省碳普惠機制“三晉綠色生活”累計減排次數超過1億次;“2023北京綠色生活季”平臺通過推動市民踐行綠色生活、以碳普惠帶動綠色消費,已有956.5萬人參與;滴滴通過“長青”
碳管理平臺,推行網約車“油換電”、合乘交通、慢行交通三大減碳路徑;餓了么培養平臺7000萬用戶低碳小習慣。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