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
北京將進一步推動碳普惠機制應用實踐,打造以數字化手段推動市民減碳的碳普惠機制,讓公眾的“
綠色行為”更有市場價值。
在今天(15日)啟動的“2023北京綠色生活季”活動上,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來現余表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第一財經記者在啟動儀式上了解到,“北京版”個人碳賬本已推出,市民通過掃碼、注冊,簡單幾步就能得到一份專屬的“個人碳賬本”,每一次綠色行為的減排量,都會被量化到克。比如,騎行共享單車,可以獲得每公里250克的減排量;點外賣選擇“無需餐具”,每次可獲得45.72克減排量;物流使用電子面單,可獲得5克減排量……這些都可獲得相應的綠色積分激勵。
“從我國
碳排放結構來看,26%的能源消費直接用于公眾生活,由此產生的
碳排放占比約為三分之一。”碳普惠專委會執行主任委員、綠普惠創始人陶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機動車保有量已達到4.3億輛,交通碳排放約占全國碳排放的10%。因此,讓全民意識到減碳的重要性,推動碳普惠機制的形成正當其時。
陶嵐介紹,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1個省市將建立碳普惠機制作為重點工作,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等已相繼出臺碳普惠機制的工作方案。這標志著,碳普惠機制建設已從社會呼吁、城市實踐上升為國家和地方生態保護的整體布局。
陶嵐帶領的團隊研發了“綠普惠云-
碳減排數字賬本”,一方面為企業提供
平臺和服務,經過個人授權建立用戶/員工碳賬本,再通過計算引擎反饋給企業;另一方面服務于政府,根據本地區公民的低碳行為形成區域碳賬本,利用數字化工具推動區域居民
碳減排。因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具有創新性,曾榮獲2021年國際金融
論壇(IFF)全球綠色金融創新獎。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原副局長、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碳普惠專委會主任委員杜少中認為,碳普惠就是一項全民參與的碳減排行動。個人數字碳賬本,這幾個字一個字都不能少,“個人”是鎖定消費端的個體,“碳賬本”是記減排量,“今天是給你獎勵,以后記錄你的碳資產。”杜少中說,“數字”尤其不能缺,如果沒有數字技術、數字平臺做基礎,要實現個人碳賬本,是不精準、有困難的。
作為新生事物,個人碳賬戶目前還處于發展起步階段。有
專家表示,目前,消費端碳減排尚未納入全國
碳市場交易范圍,個人碳資產交易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
“實現消費端減排,確實迫在眉睫。”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碳普惠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昕表示,目前,中國仍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均消費引發的碳排放仍在增長。
張昕說,碳普惠機制的本質是通過激勵個人、家庭和社區包括小微企業的綠色低碳行動,來推動整個社會減碳。“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制約碳普惠機制的發展。”他說,比如,如何有效地量化碳普惠活動成效?目前,各方都在構建碳普惠標準體系,但也造成了標準體系的紛亂和不統一,互相不認同、不認可。所以,需要打破技術與地域瓶頸,形成統一的標準體系。
“另外,建立有效的激勵模式是碳普惠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張昕解釋說,如果收益不足以去支撐平臺有效地運作,平臺的服務質量和平臺的服務效率都將打折扣。應通過打造數字化平臺,把多種項目、多種場景,多元化、多層次組合在一起,提高市場的完整性和規模。
今年5月,中華環保聯合會發布《公民綠色低碳行為溫室氣體減排量化導則》團體標準,推薦了衣、食、住、行、用、辦公、數字金融等七大類別40項綠色低碳行為,為衡量消費端碳減排量貢獻了一把“標尺”。
據北京節能環保中心主任張望才介紹,持續到10月底的2023北京綠色生活季設有綠倡辦公、綠亮生活、綠享未來、綠暢出行、綠助光盤、綠游山水、綠色金融、綠碳積分八大板塊,涵蓋食、住、行、游、購等領域。通過線上線下活動,倡導市民加入到綠色生活中,以行動推進綠色生活方式轉型,展示減碳新方式。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