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未來在海上!”8月26日,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舉辦的海洋強國戰略科技創新
論壇2023上,大會主席團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德森說。
如何認知海洋、開發海洋,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戰略步伐?來自全國各地的
專家學者們圍繞高端智能海洋裝備,船舶動力、核能與
新能源,海洋信息與空間安全等方面開展深入交流研討。共有20余位院士參加此次論壇。
國際海事組織今年7月提出了到2030年實現海運二氧化
碳排放量比2008年減少40%以上的目標;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與會專家指出,從國際國內看,船舶動力和船舶海運正面臨一場能源方面的大變革,這個變革方向就是船舶能源走向脫碳,實現零
碳排放。
與會專家認為,未來可通過三條途徑實現船舶零碳排放。對于近距離沿江沿海的點對點運輸,使用純電驅動作為船舶動力;遠海跨洋的船舶運輸,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走向燃料的脫碳,使用甲醇、氨、甲烷等
綠色燃料替代傳統柴油燃料,同時這幾類
綠色燃料都將通過光伏電、風電等綠色電力提取,替代現有從石油中提取柴油的方式;未來船舶也可繼續使用石油提煉出的柴油、重油作為燃料,但同時要通過加配碳捕獲儲存系統,在船舶到岸后將捕集的碳賣給相關機構實現碳的再利用,由此也可實現船舶傳統燃料的零碳排放。
在主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作題為《空天信息技術在海洋環境/目標監測中的應用》的專題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
北京大學教授甘子釗做題為《機遇與挑戰——二十一世紀的超導科學技術》的專題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原校長郭東明作題為《高性能制造》的專題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黃震在主論壇上作題為《
碳中和目標下船海動力能源變革》的專題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郭萬林作題為《數字化時代結構完整性設計的方法體系》的專題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研究員王軍成作題為《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儀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的專題報告。
據悉,該論壇由哈爾濱工程大學主辦,“哈軍工”分建院校國防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陸軍裝甲兵學院、陸軍工程大學、陸軍防化學院協辦。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