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碳中和從全球共識走向全球行動,眾多承諾
碳中和目標而缺少實際路徑規劃的企業為免受“漂綠”質疑,選擇用“
綠色沉默”逃避監管審查。據全球氣候咨詢公司South Pole的調研數據顯示,盡管在2022年設定減碳目標的受訪企業比例已從2020年的11%上升至72%,但近1/4的受訪企業不愿意公開其設定的具體目標及計劃。
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做出碳中和承諾,是否具有清晰具體的目標設定與切實可行的路徑規劃,能夠進一步反映出企業減碳意愿的高低。近日,聯想集團發布凈零排放目標(net-zero)路線圖,成為中國首家通過科學碳目標倡議組織(SBTi)凈零目標驗證的高科技制造企業。值得關注的是,聯想集團不僅基于全價值鏈凈零目標,設定了切實可行的長期目標,還在近期目標中對眾多碳中和企業未提及的“范圍3”減排做出明確承諾,制定了以深度減排為基礎的凈零排放路線圖。
定位三個關鍵環節,定點突破“范圍3”減排難題
隨著大量碳中和企業表現出對碳抵消機制的過度依賴,凈零目標逐漸成為檢驗企業減碳決心的“試金石”。與碳中和不同,凈零目標要求企業承諾減少一切可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且減排目標不僅限于企業直接產生的“范圍1”排放與外購能源產生的“范圍2”排放,還必須包括覆蓋價值鏈上下游的“范圍3”排放,這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與挑戰。作為全球首個將凈零定義標準化的機構,SBTi會對企業提交的凈零承諾中的“范圍3”減排目標進行嚴格的評估。目前,向SBTi提交凈零承諾的全球1600多家企業中,僅有100多家企業通過目標驗證。
普遍來看,“范圍3”減排是企業實現凈零排放的重點與難點。企業的“范圍3”排放覆蓋廣、層級多,包括購買商品和服務、資本貨物、上下游運輸和配送、售出產品使用等15個排放類別,排放總量、核查難度、減排成本都遠高于“范圍1”及“范圍2”排放。據
CDP供應鏈報告分析顯示,企業供應鏈的排放平均為自身運營排放的11.4倍。
區分于眾多對“范圍3”減排含糊其辭的“口號式凈零”企業,此次凈零目標通過SBTi驗證的聯想集團,基于自身情況,針對“范圍3”減排提出了切實的減排量承諾。從聯想集團最新ESG報告可見,售出產品的使用、已購入商品及服務、產品運輸是聯想集團“范圍3”排放中占比最大的三個部分。
著眼于聯想集團的凈零路線圖,聯想集團設定了到2049/50財年將范圍1、2和3的絕對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18/19財年基線水平減少90%的長期目標。在以2029/30財年為限期的近期目標中,聯想集團不僅承諾將“范圍1”和“范圍2”的絕對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18/19財年基線水平減少50%,還承諾比照同類產品,將因使用聯想售出的產品而產生的“范圍3”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減少35%;對于每百萬美元毛利,將所購商品和服務產生的“范圍3”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66.5%;對于每噸公里運輸產品,將因上游運輸和配送而產生的“范圍3”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5%。
從凈零路上的技術“領先者”,到積極賦能的行業“領跑者”
因廣泛涉及上游供應端及下游消費端,科技制造企業的“范圍3”減排需面臨權責復雜、協調困難的痛點,但也同時具有帶動力強的優勢。尤其對于聯想集團這樣的“鏈主”企業而言,發力“范圍3”減排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自身排放,還可以通過供應鏈管理,將減排方法與策略層層傳導至供應鏈上下游,發揮“鏈主”企業的示范作用,通過提供能力建設、技術的支持,引領更多企業跨越“范圍3”減排這座大山,向凈零排放邁進。
以“范圍3”減排中占據關鍵地位的物流運輸環節為例,據世界經濟
論壇研究統計,物流運輸
碳排放可占全球
碳排放總量的5.5%。針對這一環節,聯想集團持續探索綠色物流創新,帶動供應鏈上下游在空運、海運中積極采用可持續燃料替代品。今年1月,聯想集團與全球最大貨運公司之一德迅集團聯合打造科技行業首創的物流服務。使用這一服務,聯想集團客戶可以通過使用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減少運輸流程中的碳排放,獲頒減排證書,加速凈零目標的實現。
而在產品設計方面,聯想集團致力打造綠色產品,有效降低在“范圍3”中占比巨大的“售出產品的使用”環節的排放。2022年5月,聯想集團推出了全球首款碳中和電腦Yoga Slim 9i,還對其從原料開采、加工、包裝、運輸、生產到回收的各環節都進行了精確的
碳足跡分析,并通過綠電應用和
碳匯采購的方式進行抵消,實現溫室氣體的凈零排放。
從更大范圍的價值賦能來看,聯想集團的技術優勢一方面使其具備了探索“范圍3”減排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使其可以基于自身實踐經驗,推出普遍應用于各行業企業“范圍3”減排的創新工具,助力
碳減排基礎設施的建設。2022年6月,聯想集團發布了首款企業環境信息數據核算SaaS
平臺,幫助企業實現對于“研產供銷服”運營各環節的碳排放數據的精細化管理。在探索突破“范圍3數據收集困難”這一企業推進凈零排放的關鍵阻礙之外,聯想集團還將持續深耕于數字低碳標準化路徑的打造,助力更多企業實現從碳中和到凈零排放的跨越。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