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藍色寶藏”:海洋碳匯
雖然林業碳匯被公認為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碳匯舉措,但其實,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是海洋。
海洋面積占地球表面積的71%,儲存著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自地球出現生命以來就在碳循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儲碳周期可達數千年。海洋碳匯(藍碳)的概念,是相對于陸地生態系統中被植被和土壤固定的“綠碳”所提出的,是指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和存儲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其中,紅樹林、海草床、鹽沼三大藍碳生態系統的覆蓋面積相較海床整體面積雖微乎其微,但其能捕獲和存儲大量的碳,并將這些碳長期埋藏在海洋的沉積物中,具有巨大的固碳潛力。
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三大藍碳生態系統的國家之一,海域面積廣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賦予了我國海洋碳匯巨大的潛力和實施空間。
目前,雖然我國對于海洋碳匯的研究仍處在起步階段,但已經催生了一批水平較高的科研成果。特別是由我國科學家提出的“微型生物碳泵”理論框架,解釋了海洋巨大溶解有機碳庫的來源,獲得了國際上廣泛關注和認同。2017年我國發布了《“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提出由中國發起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藍碳計劃”,在全球海洋治理和國際交流中起到了引領帶動的作用。然而,目前海洋碳匯在國內和國際上均尚未建立起系統的核算標準和補償政策,對于藍碳負排放技術的開發和研究能力都有待提升。
不論是林業碳匯還是海洋碳匯,大力發展碳匯技術和實現經濟效益的最終目的都是減緩氣候變化,構建人類更美好的生存家園。與增加人工林面積、修復海洋紅樹林同等重要的,是不再進行不可持續的采伐焚燒,減少海水養殖污染等。
除提升積累碳匯外,我們同樣應該加強保護現有碳庫資源與生物的多樣性,提高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和服務功能,從而避免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的下降。在2021年4月舉辦的領導人氣候峰會中,習近平主席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講話,強調了國際社會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發展的短視做法,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