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認證的“綠色黃金”:林業碳匯
像銀行儲存現金一樣,森林可以通過其自身的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儲存起來。吸收進來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隨著植物和土壤的呼吸、植被的死亡、人工的砍伐等釋放出去,剩余的部分可以被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形成碳匯。利用森林的自然過程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其成本相對較低,這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用于緩解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
林業碳匯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減少毀林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關規則與碳匯交易相結合的過程、活動機制。
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認證了林業對于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的貢獻,并確立了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 mechanism),允許發達國家通過向發展中國家投入資金和技術支持、開展碳匯項目合作等幫助其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向發展中國家購買“可核證的排放削減量”以履行
碳減排的指標義務,使森林的固碳能力可以像普通商品一樣交易。該機制的建立不僅加強了世界各國對于林木保護、植樹造林的重視,也推動了森林生態功能的市場化和價值化,促進了林業經濟效益的發展。
林業碳匯為我國林業的發展引入了全新的融資渠道,給碳匯企業帶來了廣闊的市場前景,由此可以改善森林經營周期長、短期不產生經濟效益等問題。
我國從2004年起逐步開展林業碳匯
試點項目,2010年成立首家以增匯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為目的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標志著我國林業碳匯發展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截至2019年底,先后在全國20余省(市、區)實施的碳匯造林項目達8萬多公頃。截至2020年5月,我國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已完成5筆林業碳匯交易,共計191萬元。
據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在期刊《自然》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具有被嚴重低估的固碳能力。2010~2016年,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約11.1億噸,森林是其中主要的固碳主體,貢獻的固碳量占到陸地生態系統的80%,由此證明我國近年來在恢復森林植被、加強人工林培育方面取得巨大成果,也首次在國家尺度上證明,人為積極干預可以有效提升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
我國的森林面積年均新增量連續十年全球第一,遠超其他國家;同時整體森林主要以幼齡林和中齡林為主,確保了林業碳匯質量的不斷提升。未來,發展林業碳匯將成為我國“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重要一環,也將在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目標中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