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綠色產業發展的建議
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綠色產業已經發展多年,環境治理的技術研發體系、人才培養體系日漸成熟,實踐中也取得不少成績,但目前很多地方在環境生態治理與保護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一是在頂層設計上,包括法律法規、行業標準等,亟待完善;二是環境發展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還存在一些矛盾,需要注重協調發展、配套發展,需要充分發揮政府指導作用和市場決定性作用;三是存在產業增量和產業存量協調問題,需要全方位進行梳理和合理分配。四、加大科研投入,增加人才培養數量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創新發展能力和智能信息化發展能力等。
任何行業都有其專業的門檻,綠色產業也不例外。新成立的綠色產業業務產生之初,就要面臨專業的以綠色產業發展為主業的央企、實力強勁的地方性國企和技術上有比較優勢的民企的多重圍剿。此外,綠色產業作為典型的公共事業,投入大產出慢,前期需要較大的資金凈投入,盡管如此,央企大舉進入綠色產業仍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我想針對央企綠色產業發展的環保業務發展提些建議: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1)梳理相關法律政策
認真學習十九大報告等文件,全面梳理環保產業相關政策和法律。如,《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環境保護稅法》、還有醞釀出臺的《土壤污染防治法》,還有先后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關于印發生態文明體質改革總體方案的通知》等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文件,以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政策頂層設計文件等等。
(2)摸清家底,轉型升級
央企歷史長久、資產雄厚、規模龐大、體系復雜、影響力強,發展環保產業首先需要摸清家底,捋順關系。摸清央企內部相關文件,編制央企內部環保產業清單,核算相關資產,捋順隸屬關系,篩選先進環保技術,選拔環保人才,該樹典型案例的樹典型案例,該停頓整理的停頓整理,該并表組合的就并表組合,該轉型升級的轉型升級,該剝離的剝離,該轉讓的轉讓。
夲呅內傛萊源亍:ф啯碳*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3)補業務短板
央企介入環保產業之初,一般缺少環保專業技術能力以及相關資質和業績。可通過招兵買馬、新建環保業務部門來彌補業務短板;也可以通過資本并購、聯盟合作方式跟專業類環保公司建立合作,彌補和提升環保類業務能力和對外影響力。
(4)揚長避短,找準細分市場領域定位
環保產業可細分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污染治理、固廢垃圾處理產業、智慧環保產業、生態修復產業等;從產業鏈角度可分為研發類、監測類、咨詢設計類、工程類、運營類。央企可以結合自身特點和資源,揚長避短,瞄準某一兩種細分領域開拓業務,這樣容易取得成功。例如中交集團依托自身強大河道海洋疏浚能力和資源,布局流域治理和藍色海洋建設的水環境市場。
(5)提升技術實力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技術實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重要內容,介入環保產業的央企應在補業務短板基礎上,通過合作、吸收和研發,提升自身技術實力,形成自身技術優勢和核心競爭力。我國的環境治理處于初級階段,技術空白較多,國內的大部分環境公司都是初學者,都處于同一個起跑線,尚無技術壟斷和技術壁壘,因此,提升技術實力面臨很好時機,而且能夠有效助推企業市場品牌和影響力。
(6)塑造品牌
塑造品牌是每個企業做大做強、基業長青的必選項。我國環保市場走向成熟和正規后,企業品牌是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環保業將從一個做粗活兒的壯漢成長為彬彬有禮的紳士,產業升級的過程必然伴隨品牌的個性化和專業技術的標簽化,這樣才能在數萬家環保企業中脫穎而出。
(7)完善環保產業的產業鏈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環保產業具有系統、綜合和多樣等特性,創新加大智能傳感器等互聯網信息產業和環保產業的完美結合,促進環保產業和文化、教育、金融、交通、旅游等產業的完美結合,促進環保產業和田園綜合體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等完美結合,完善環保產業鏈是環保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8)借助“一帶一路”走向世界
充分利用央企在國內外資金實力、資源整合能力、品牌影響力等各方面優勢,首先立足國內,充分挖掘國內市場,將環保業務在國內做大做強,然后,借助“一帶一路”,環保業務走向世界,并得到可持續發展。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這是十九大報告對我們這代人提出新的要求和殷切的希望。甩開膀子,擼起袖子,加油干!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美麗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文章作者:臧紅印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政策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辦公室主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