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雙碳”目標下,頂層設計的藍圖已經展開,一系列實施細則陸續出爐。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正在加快推進。
浙江省湖州市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可以儲能產業發展、儲能研發
平臺建設和儲能裝備制造為基礎,加快推進用能結構轉型,全面提升高質量發展水平,緊緊圍繞儲能這個牛鼻子構建碳中和先行示范城市、儲能產業發展和裝備制造業核心城市。建議湖州市可從制度、儲能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低碳工程和儲能裝備制造等方面入手構建全國碳中和先行示范城市和儲能裝備制造核心城市。
首先,在既要成果基礎上推動碳中和制度建設。“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日益密切,減少
碳排放,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正在倒逼中國優化能源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湖州市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正在編制碳達峰總體方案,對全市
碳排放形勢、
碳減排潛力進行前期專題研究,謀劃部署光伏發電、
新能源汽車推廣、
碳匯提升、“
碳標簽”制度、開發濕地
碳匯方法學等突破性事項。成立了長三角生態能源碳匯基金,率先推出全省首個碳排放監測管理平臺,創新出臺了企業“碳效碼”。
從現有情況看,湖州市已建立了碳達峰碳中和基本制度框架,在完善
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
價格、金融、土地和政府采購政策,設立碳達峰碳中和專項資金,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方面進行了許多創新性制度設計。推進電力、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積極開展
綠色低碳電力積分;創新綠色發展推進機制,積極運用“兩山銀行”等平臺載體,探索開展低碳領域生態產品的收儲開發機制;創新綠色生產和消費管理機制,建立激勵約束到位的制度框架,積極建設
碳信用體系,探索構建減
碳信用與金融信貸掛鉤的激勵機制;開展碳吸收測定工作,推動農林生態系統碳循環和固碳減排,增加碳匯;在構建完善碳達峰碳中和數智體系等方面進行了科學探索。
今后,湖州市在碳中和實施路徑的選擇上還應增加有效產業,以儲能產業發展和儲能裝備制造為總抓手,實施以用戶側減碳為主導,“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三側聯動加快大規模儲能產業發展為核心的系統減碳方案,加快實現碳中和目標。在產業政策、儲能產業發展、儲能裝備制造產業政策引導等方面加大制度創新,力爭2026年提前實現碳中和。
其次,以大規模儲能產業為抓手推動碳中和先行示范。儲能是中國能源結構戰略轉型和碳中和的關鍵支撐技術。大力引培儲能產業和儲能裝備制造產業,可助力湖州市加快構建實現碳中和的產業支撐體系。建議以提高新能源對電網的穩定運行水平為目標,以大規模儲能產業為核心抓手,加大
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力度,用創新手段保障“雙碳”目標提前實現。充分利用現有儲能裝備制造產業的基礎優勢,有效延伸湖州市
清潔能源和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把湖州建設為清潔能源產業示范城市、“雙碳”先行示范城市和新能源裝備制造核心城市。要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完善促進儲能產業和儲能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推動商業模式創新。以市場化手段鼓勵創新,引進有市場競爭力的儲能產業和儲能裝備制造業主體,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儲能行業,促進儲能領域跨行業的信息共享和業務融合,培育數據中心、虛擬電廠、新能源汽車、共享儲能等新型商業模式。
第三,加快推進儲能產業技術創新,構建儲能產業技術制高點。重點是加快新型儲能關鍵技術研究和系統集成,推廣示范新型儲能產業。一是加強儲能基礎技術創新研究。圍繞低成本、長壽命、高安全性、高效率的總體目標,開展儲能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研究儲能關鍵材料改性提升、低成本化制備、能效提升和產業化技術,積極開發引領未來發展的下一代前沿技術;二是強化儲能系統集成優化技術。將人才培養、實驗室建設、成果轉化、產業集群建設等相結合,推動創新載體建設;三是構建有效的科技創新和技術儲備體系;四是大力發展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技術支持;五是建設大規模物理儲能新樣板;六是加快組織編制《湖州市提前實現碳中和行動方案》。
第四,規劃建設能源裝備制造產業中心。實現“雙碳”目標對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和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的數量質量提出新要求,可整合市域內現有的產業資源,堅持內培外引,規劃建設具有產業吸引力、凝聚力、創新力的能源裝備制造產業中心。一是改善營商環境,創造發展條件。積極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以一流的政策環境吸引更多優質能源裝備制造企業落地,創造鼓勵創新、政策制度穩定、準入和競爭公平的市場環境;二是提高研發投入強度。能源裝備制造企業要按照國家和省市要求,逐年增加研發經費投入,提高研發投入強度,實現能源裝備制造行業的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升級;三是做強做優做精主導產品。盡快培育一批能源裝備制造行業先進頭部企業、“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實現湖州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的集群化、高端化發展。
第五,建設低碳產業園,打造領先的低碳技術策源地和低碳產業集聚區。一是實施低碳人才引育工程,打造低碳領域的創新創業人才高地;二是實施科技創新驅動工程。加大綠色技術研發攻關,圍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領域的“低碳化”轉變,實施綠色技術重點研發項目,培育綠色技術創新龍頭企業和創新中心;三是實施產業集聚工程;四是建立低碳產業產品識別體系為低碳產品創造價值,提升低碳產品的創新動能,促進低碳產業和低碳產品市場化發展;五是以低碳產業價值創造為核心引導市場主體樹立自主減碳意識。
(浙江之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課題組)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