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動農業
碳減排,是我國農業農村領域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實踐,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的重要任務,對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參與和推動
碳減排行動尤為關鍵。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其碳減排潛力巨大。創新農業碳減排的行動方案已成為踐行“兩山”理論的重要策略,也是加強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我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取得了積極進展。在減排降碳成為剛需的背景下,通過市場機制對企業減排給予激勵,激發企業主動加快
節能減排的動力,從而更好地將
綠色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截至2023年底,全國
碳市場共納入2257家發電企業,累計成交量約4.4億噸,成交額約249億元。能源結構的轉型進程顯著加速,清潔低碳能源的利用規模顯著提升,電力行業的二氧化
碳排放增長趨勢得到有效抑制。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單位GDP(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18.2%,全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炭機組達到8.9億千瓦,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6%。《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已于202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為促進經濟社會的
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行為指引。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我國主要關注工業部門的碳降幅,而對以農業為重要抓手推動我國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重視不足。農業的每個環節都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且具有巨大的
碳匯潛力。總體而言,推動農業碳減排是一項系統性、持久性工作,目前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挑戰。具體來看,一是尚未形成科學適用、統一規范的農業碳排放測算體系。相較于其他部門,農業部門碳減排潛力較大,
碳匯豐富且來源多樣化,同時其投入產出品種繁多、波動性強,這增加了精確計算的難度。二是低碳農業轉型面臨經濟效益不確定。“大國小農”是我國基本的國情農情,以小農戶為主的分散化生產方式仍是我國面臨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推進低碳農業的發展轉型,特別是引進
清潔能源與綠色技術變得復雜。這些技術往往依賴于規模化和量產化來減少成本,但這種做法與我國農業的分散化模式存在沖突。此外,符合綠色低碳生產工藝的高質量農產品在市場上可能還需面對與
價格更低的進口農產品競爭,面臨“叫好不叫座”問題。在這種
價格競爭和成本壓力的雙重擠壓下,低碳農業轉型的經濟效益成為一個不確定因素。三是低碳農業的技術儲備和引領性不足。在一系列政策方針的強力推動下,綠色低碳農業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推廣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形成各地區、各級政府之間的廣泛共識。并且,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和技術差異,以及缺乏地區性的低碳技術研發,可能影響技術的實際效益和持續性。四是農業減排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存在障礙。由于農業生產經營者可能缺乏應用減排技術所需的知識、技術和資金,導致農業減排技術推廣的速度和廣度受限。農業生產經營者注重經濟效益,而碳減排目標則注重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如何在農業實際生產生活中激發其參與農業減排固碳實踐的動力更是一個重要課題。
展望未來,為了更好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多謀長遠之策,以
碳交易的實踐經驗作為“導航儀”,推動農業降碳、擴綠、增長,從而確保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展現大國擔當。
發揮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效能。針對農業特性的碳交易體系,形成科學適用、統一規范的農業碳排放測算體系,將農業碳匯納入國家碳交易市場,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而推動農業綠色低碳轉型和美麗中國建設。堅持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構建約束和激勵并舉的制度體系,進一步推動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重點加快建立健全耕地、草原、漁業水域等重點農業生態系統的綠色生態補貼政策體系。此外,建立和完善農業低
碳補償實現機制,建立綠色標簽和認證系統,增強綠色產品的市場識別度和消費者偏好,提高綠色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以農業資源優勢、地域優勢、農產品優勢為重要抓手,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推動農產品深度加工、資源循環利用,為持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
夯實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科技基礎。加大減污降碳項目投入和科研創新力度,促進全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加速低碳化,形成新興增長極,讓綠水青山真正具備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內在動力。鼓勵組建跨單位、跨學科、跨團隊的合作機制,搭建政產學研用
平臺,專注于開發低碳農業技術和解決方案,共同推動綠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為農業低碳發展提供動力。應緊扣肥料、養殖、碳匯、種植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研發和模式創新。具體措施包括推廣低碳和有機肥料的使用,優化養殖業的管理和飼料配方,增加森林和土壤作為碳匯的能力等方面,以及應用精準農業技術以減少農藥和水資源的使用,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并減少
碳足跡。
激發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主體活力。抓住低碳農業轉型的機遇,加快普及一批先進適用綠色農業技術,在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同時,通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增加生物質能源利用等方式推動農業碳減排,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特別是農業龍頭企業,發揮產業鏈協同作用,主動承擔起綠色生產和減排降污的社會責任,將綠色發展觀念貫穿農業生產全環節、農業產業全鏈條,推動綠色生產方式落地生根,從而引導農業生產經營者從“要我低碳”向“我要低碳”轉變,實現綠色發展和經濟效益的雙效提升。聚焦“雙碳”人才,搭好低碳農業轉型人才培育平臺,積極與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綠色低碳產教融合項目。此外,面向農業生產經營者開展綠色轉型技能培訓,確保他們掌握必要的低碳農業知識和技能,以外部支撐和內部支持“雙發力”助力農業低碳高效發展,從而回答好生態低碳農業發展的必答題。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作者:展進濤(南京農業大學);徐雪高(江蘇省農業科學院)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