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已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提升能源與環境績效已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綠色低碳轉型、實現減碳降污協同增效目標的重要途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重點項目,以及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下,由周鵬、吳菲、張露平撰寫的著作《能源與環境績效測度理論及方法》于科學出版社問世。該書圍繞能源與環境績效測度中的基礎性、關鍵性問題進行了系統化研究,具有突出學術價值。
一是完備了績效測度方法,為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能源績效評估樹立了“風向標”。傳統能源績效測度模型多僅考慮期望產出(好的產出),忽視生產過程中難以避免的非期望產出(壞的產出)。這一做法未能很好地考量被評估者的減排貢獻,易形成有偏的評估結果。作者率先提出了考慮二氧化碳等非期望產出的能源績效測度模型,既保證了生產技術的完備性,又兼顧了能源消費結構的異質性。該系列工作受到眾多學者的跟蹤研究,對能源績效研究工作起到了引領作用。
二是創新了績效測度理念,為可持續發展范式下的環境績效評估開發了“平衡器”。 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尋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動態平衡。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環境、經濟三要素的協調發展,因而環境績效指標不應掩蓋被評價對象的非均衡發展狀態。該書突破了指標間可以進行完全補償這一假設,構建了指標間具有非補償性的環境績效指數,并明確了何為一個有科學意義的綜合環境績效指數,最終形成了可持續發展范式下較為完備的環境績效測度理論與方法體系,有助于得出更為合理可靠的績效評估結果。
三是拓寬了績效研究脈絡,為非理性生產行為下的能源擁擠研究下好了“先手棋”。環境承載能力是有限的,過量化石能源的使用會加速環境質量的退化,致使生產活動步入非經濟區域,進而對經濟發展形成制約甚至是負向作用。該書作者較早地關注到這一現象,進而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刻畫了包含非經濟生產過程的生產技術,提出了能源擁擠的概念及測度方法,并明晰了能源擁擠的理論內涵。基于此,該書作者還給出了考慮非經濟生產過程的能源績效測度方法,豐富了能源績效測度的理論和方法體系。
四是解析了績效變動根源,為問診時空演變過程中績效變動的驅動因素提供了“工具箱”。研究能源與排放總量指標和強度指標變動的內在動因,對于明晰“雙碳”路徑、評估
節能減排措施實施效果、有的放矢地制定
節能減排政策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該書考慮生產技術因素在指標變動中發揮的作用,創新性地提出了生產分解分析(PDA)概念,并構建了一系列PDA模型,為從技術層面、結構層面、經濟發展等層面系統性評估與解析能源與
碳排放量、能源與
碳排放績效變動的根源提供了有力工具。
隨著“雙碳”目標的平穩有序推進,能源與環境績效的提升將成為地方、行業及企業推進“雙碳”行動的重要著力點。《能源與環境績效測度理論及方法》一書以服務“雙碳”行動為落腳點,豐富和發展了能源與環境績效測度理論與方法,思路清晰,結構嚴謹,呈現出全面、具體、科學和實用的價值屬性。
(作者:陳詩一 系安徽大學常務副校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