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
碳排放是僅次于化石燃料燃燒的第二大
碳源,而耕地系統固
碳減排是調控土地利用
碳排放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在國家宏觀調控與大力支持下,我國耕地系統固
碳減排取得了重要進展。
首先,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增加了耕地系統固碳減排潛力。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于保障糧食安全、減少農業生產環境代價具有重要意義。全國主要糧食生產區因地制宜,開展了多項有益探索,如東北平原黑土地保護與修復、種養結合與生態循環農業;華北平原農業生產重視節水、耕地免耕—深松輪耕;長江中下游平原推動種植業提質增效、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等措施,增加了耕地系統的固碳能力,同時減少了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產生的碳排放,為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相協同提供了現實參考。
其次,耕地保護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持續助力耕地系統固碳減排。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是新形勢下耕地系統的應有之義。堅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通過確保耕地數量穩固耕地資源的固碳能力。據測算,如果按18億畝耕地固碳平均容量1.2噸/立方米計算,秸稈綜合利用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1%,相當于固碳306億噸。高標準基本農田提升耕地質量,糧豆輪作套作等保護性耕作模式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耕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扭轉農戶掠奪式經營模式,保證糧食產能的同時減少耕地利用碳排放。
再次,農業技術進步拉動耕地
綠色低碳利用模式。2021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減排固碳十大技術模式涵蓋種植業固碳減排、農村可再生資源替代、秸稈還田固碳等重點領域,具備穩產保供和減排固碳雙重效益,對農業高質量發展與現代化發展格局構建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表明,農業技術進步有利于降低農業碳排放強度,農業科技貢獻率約為35%。如稻田甲烷減排技術主要通過旱耕濕整、控水栽培等措施抑制稻田甲烷產生,降低耕地系統碳排放;保護性耕作固碳技術通過利用秸稈地表覆蓋、藥劑拌種等方式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提升土壤固碳能力。
最后,
碳交易市場的建立顯化了低碳化耕作的經濟價值。碳排放權交易是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的關鍵抓手。2019年生態環境部提出“鼓勵和支持農業溫室氣體減排交易”。國家農業主管部門積極支持農業碳減排項目
方法學的研究,
碳交易試點省份相繼將農業納入交易的行業中,湖北省
試點碳市場支持農業碳減排項目通過抵消機制進入市場交易,實際用于
履約抵消的農業碳減排量約為107萬噸。因此,農業全面納入碳交易市場是大勢所趨,當前的試點探索可為顯化農戶低碳化耕作的價值提供借鑒。
作者:鄧祥征,岳天祥,陳明星,匡文慧,趙哲,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遼寧大學。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