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標下的新挑戰
雖然ESG挑戰存在,但新能源所需的礦種和材料特別多,因而各種測算都認為低碳未來會給礦業帶來新機遇。譬如,有測算指出,電動汽車的銅需求是燃油汽車的四倍;有測算指出,2050年太陽能板的鋁需求將高達1億噸。
更具體地,世界銀行從能源科技的角度,依據《巴黎協定》1.5攝氏度的氣候情景,測算了未來金屬礦的年度總需求。測算結果指出,為了滿足清潔技術和儲能需求,與2018年相比,2050年鋰、鈷和石墨等礦種產量必須增加五倍,達到35億噸才夠。這個數量還不包括來自技術相關基礎設施的需求,其中有傳輸電線電纜、電動汽車零件等。
新能源技術的礦物需求自然會增加碳排量,也會帶來負面環境影響。在此,礦物的材料回收和再生是降低
碳足跡和環境足跡的方法之一,但回收品中的寶藏含量更不容忽視。依據一項聯合國課題的計算,電子廢棄物中的含金量是金石的40倍到800倍。固然,批量收集廢舊礦物材料再將其與塑料等其他物質分開并非易事,但這同時帶來了創新機遇。
然而,回收和再生所提供的關鍵礦物,并不能滿足低碳未來的需求,新礦開采和制造仍屬必要。因此,限制
清潔能源轉型所需之礦物的碳足跡和物質足跡,將形成雙贏局面。
針對契機下的新挑戰,許多機構都在尋求解決方案,而世界銀行推出的氣候智能礦業倡議即為其一。該倡議基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框架,對于可持續礦物的開采和制造提出解決方案,以確保雙贏:一方面礦業能滿足未來清潔能源技術的需要,另一方面能降低相關供應鏈的氣候足跡和物質足跡。此處關鍵有二。一是沿著清潔能源供應鏈上下各環節技術創新,其中包括礦物的勘探、開采、制造、運輸、使用和廢棄物處理。二是政府、工業和公民社會攜手合作,分別在負責任的生產、消費,監督、賦能等環節扮演好自身角色。
所幸的是,雖然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礦種依賴度很高,但其相連的碳排放是化石技術的一小部分。在《巴黎協定》的2攝氏度情景下,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及儲存技術所產生的碳排量,只是油氣發電所產生碳排量的6%。在此,礦業作為低碳能源轉型的賦能者,任重道遠,必須以創新來降低生產所需的水、能源、土地及相關的環境影響,引領人類邁向低碳未來。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