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發〔2023〕30號)精神,譜寫美麗中國建設遼寧篇章,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遼寧,結合遼寧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全面振興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履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重要使命,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堅持全領域轉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設、全社會行動,科學合理規劃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著力繪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遼寧新畫卷,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振興新突破、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遼寧篇章厚植生態底色。
到2027年,生產生活方式
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降低,生態環境在“十四五”持續改善的基礎上鞏固拓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進一步優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提升,生態安全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進一步健全,形成一批美麗遼寧建設實踐樣板,
綠色成為遼寧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在“十五五”全面改善基礎上實現根本好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提升,生態安全更加穩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基本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遼寧。展望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點領域實現深度脫碳,生態環境健康優美,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美麗遼寧全面建成。
二、加快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堅守生態保護紅線,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堅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加強黑土地保護,充分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穩住農業生產空間。嚴格管控城鎮開發邊界,推動城鎮空間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嚴格河湖水域岸線、海洋和海岸帶國土空間管控,落實低效用海退出機制,除國家重大項目外,不再新增圍填海。健全省市兩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科學指導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到2035年,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符合國家下達目標要求。
(二)推動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支持建設綠色工廠,著力打造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產業集群和產業園區。加快石化、冶金、菱鎂等行業工藝、技術、裝備改進和提升,推進節能降碳、超低排放改造和精深加工。加快培育壯大綠色增長新動能,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綠色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繼續嚴把準入關口,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推廣綠色低碳建筑,鼓勵建設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宜鐵則鐵、宜水則水、宜公則公,持續優化貨物運輸結構,提升大宗貨物清潔化運輸水平。推廣
新能源汽車。推進鐵路場站、民用機場、港口、物流園區等綠色化改造,重點推動超低和近零排放車輛規模化應用、非道路移動機械清潔低碳應用。到2027年,新增汽車中
新能源汽車占比力爭達到30%,老舊內燃機車基本淘汰,集裝箱海鐵聯運量保持增長。
(三)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深入推動重點領域、高耗能行業節能改造,加強能源循環梯級利用,推廣余熱供暖、核能供暖等能源循環利用方式。持續推動具備條件的省級及以上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強化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強再生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健全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度。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促進廢舊風機葉片、光伏組件、動力電池、快遞包裝等廢棄物循環利用。加快推進建設沈陽、大連市等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撫順、阜新、朝陽市等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鞍山、本溪、營口市等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促進建筑垃圾、粉煤灰、煤矸石等綜合利用。到2035年,能源、水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四)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全面推進省碳達峰實施方案落實,推進沈陽、大連市國家碳達峰
試點城市建設。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重點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大力發展新能源和
清潔能源,安全有序推進徐大堡、莊河等核電基地建設,完善風電、光伏規劃布局,重點支持遼西北建設陸上風電光伏基地,支持沿海地區建設海上風電基地,促進氫能產業創新發展,加快建設風光火核儲一體化能源基地。編制年度省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
三、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五)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以降低細顆粒物濃度為主線,大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實施應急減排措施清單化管理,規范重點行業企業績效分級,推進重點區域聯防聯控。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因地制宜實施清潔能源、集中供熱替代等散煤治理措施,深入推進燃煤鍋爐及玻璃、鑄造、石灰、有色等行業爐窯綜合治理。加強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著力消除臭氧污染,推進鋼鐵、水泥、焦化等重點行業和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實施工業涂裝、包裝印刷和膠粘劑使用等重點行業低揮發性有機物原輔材料源頭替代工程。落實國家機動車排放標準及新階段油品質量標準,深入推進柴油貨車清潔化。持續加強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監督管理。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環境管理。到2027年,全省細顆粒物平均濃度下降到32微克/立方米左右,全省14個市穩定達標;到2035年,全省細顆粒物濃度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左右。
(六)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加快“水潤遼寧”工程建設,推進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扎實推進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和備用水源地建設,深入開展水源地環境風險源排查整治,積極應對藍藻水華等災害。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加強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推動建設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基本完成入河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實現分類監測監管全覆蓋。提升工業園區特別是化工園區污水處置和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對鋼鐵、石化等行業重點企業開展污水治理與排放水平績效分級管理。鞏固提升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排查整治農村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城鄉黑臭水體并建立長效機制。強化遼河等重點河流生態流量保障,加強水源涵養區和大伙房水庫等湖庫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強化河湖長制。以海灣為基本單元,推進遼河口等河口海灣濕地和岸線保護修復,提升遼河口、鴨綠江口等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推進海水養殖環保設施升級改造,強化尾水排放監測監管。持續加強船舶水污染防治監督管理。積極應對赤潮等生態災害。建立江海河湖庫垃圾清理長效機制。到2027年,全省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5%左右,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2%左右,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成率達到40%左右;到2035年,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基本建成。
(七)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分類管理,逐步解決土壤和地下水嚴重污染問題。強化優先保護類耕地保護,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以受污染耕地集中的縣(市、區)為重點,整縣推進重金屬污染溯源整治。依法加強建設用地用途變更和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聯動監管,推進大型污染地塊修復。全面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按照國家要求,完成土壤污染狀況普查和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強化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防控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環境風險。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9%左右,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到2035年,地下水國控點位Ⅰ—Ⅳ類水體比例達到60%左右,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八)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進城鄉“無廢”建設,支持沈陽、大連、盤錦市率先建成“無廢城市”,其他市加快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推動城鄉生活垃圾、農業廢棄物、建筑垃圾、工業固體廢物等源頭減量,強化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強化危險廢物監管、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和利用處置,嚴格管控填埋處置。建設國家區域(東北)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技術中心。強化尾礦庫分類分級環境監管和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嚴格落實國家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及環境風險管控措施。到2027年,“無廢城市”建設比例達到60%,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明顯下降;到2035年,全域建成“無廢城市”,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九)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深入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加快“綠滿遼寧”工程建設,穩固全省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生態系統整體
碳匯能力。開展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和荒漠化綜合防治行動,加快實施沙化耕地精準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林草生態修復等措施,打好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提高植被綜合蓋度,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綠色礦山,科學開展撫順西露天礦、阜新海州露天礦等礦坑綜合治理。逐步實現廢棄礦山復綠治理全覆蓋。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進遼河等生態廊道保護建設,持續開展遼河流域(渾太水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等工程建設。開展濱海濕地保護修復、海島生態功能提升和漁業資源“三場一通道”保護。加強森林資源保護修復,繼續推進國家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建設,全面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加強東部山區綠色生態屏障和“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和生態狀況監測評估。到2030年,全面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提高;到2035年,陸海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功能有效提升,全省森林覆蓋率不低于36.98%,水土保持率提高至83.26%,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
(十)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健全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對全省國家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及其棲息地的保護修復。保障生態系統連續性和生物遷徙連通性,暢通濱海廊道、醫巫閭山廊道、遼西北廊道、遼東廊道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以及候鳥遷徙通道。嚴格落實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建設現代海洋牧場。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創立遼河口國家公園,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成果落地。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加強對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的監督。統籌加強對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到2035年,全省自然保護地陸域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不低于8.61%,典型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
五、守牢美麗遼寧建設安全底線
(十一)健全生態安全體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強生態安全與經濟安全、資源安全等領域協同,健全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開展生態系統、資源承載、自然災害與突發環境事件等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重大問題會商,有效提升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能力。完善與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周邊省區生態安全共保、共治、共建、共享工作機制。
(十二)確保核與輻射安全。持續推進監督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健全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開展管轄海域海洋輻射環境監測。加強紅沿河、徐大堡等核電廠輻射環境監測,加強醫院設備、通信基站等電磁輻射環境管理。常態化開展核與輻射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加強對礦產開發利用中伴生的放射性污染的監管,強化廢舊放射源收貯。支持核與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設施改造、設備更新,提升事故應急監測和快速響應能力。
(十三)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構建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應急處置、防控治理體系。強化口岸檢疫查驗,嚴防外來物種入侵。加強傳染病預防控制和動植物疫病風險防控。健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
(十四)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要求,提升水資源、陸地生態系統、海洋與海岸帶等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增強農業、健康與公共衛生等領域的氣候韌性。強化城市氣候風險評估,保障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強氣候變化觀測網絡建設,提升極端天氣預報及系統應急能力。到2035年,基本建成氣候適應型社會。
(十五)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堅持預防為主,完善分級負責、屬地為主、部門協同的環境應急責任體系,加強環境風險常態化管理。健全預防、預警、處置環境風險應急機制,圍繞“一河(園)一策一圖”實施一批環境應急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強化環境應急物資儲備、隊伍建設和應急演練,及時妥善科學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強化危險廢物、重金屬等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防控。
六、打造美麗遼寧建設示范樣板
(十六)建設美麗城市。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推進美麗城市建設。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有序改造老舊小區,提級擴能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強化噪聲污染防治,推進餐飲油煙、惡臭氣體等污染治理。鼓勵引導綠色出行,加快構建以公共交通為主體的城市綠色出行服務體系。堅持治山、治水、治城一體推進,提高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效能,組織開展城市生態環境治理評估。
(十七)建設美麗鄉村。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統籌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有效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垃圾和黑臭水體,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健全運行管護長效機制。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系統治理,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持續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廢舊農膜分類處置。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和鄉村風貌引導,因地制宜開展鄉村綠化美化。到2027年,美麗鄉村整縣(市、涉農區)建成比例達到40%;到2035年,美麗鄉村基本建成。
(十八)開展實踐創新。發揮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
案例示范帶動作用,持續推進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扎實推進沈陽歐盟經濟開發區等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阜新市和大連金普新區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探索開展美麗遼寧建設重點領域標準規范制定。
七、開展美麗遼寧建設全民行動
(十九)培育弘揚生態文化。持續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宣傳、實踐推廣,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結合“全國生態日”、“六五環境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展覽館、科技館等場所宣傳美麗遼寧建設實踐。
(二十)踐行綠色
低碳生活方式。積極引導綠色低碳消費,鼓勵購買節能環保低碳產品。深入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推進“光盤行動”。提升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水平,推進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全覆蓋。
(二十一)建立多元化參與體系。組織社會各界參與“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壯大志愿服務隊伍,完善公眾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引領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風尚。發揮行業協會商會橋梁紐帶作用,促進行業自律。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參與生態環境保護。
八、健全美麗遼寧建設支撐保障體系
(二十二)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美麗遼寧建設法治保障,健全生態環境地方性法規和制度體系。加強生態環境領域司法保護,積極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強化環評源頭預防管理,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依法披露企業環境信息,健全企業信用評價制度。深入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深化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二十三)強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推進美麗遼寧建設政策措施,加強財政、
價格、金融等領域政策協同。強化財政支持,確保投入規模與建設任務相匹配。落實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等制度,逐步構建覆蓋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污水處理收費機制。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創新投融資模式。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探索生態綜合補償。穩步推進碳排放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二十四)加強科技支撐。圍繞清潔能源高效利用、環境污染治理、資源循環利用、生態修復等領域,突出臭氧、新污染物等成因機理和控制研究,開展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和技術創新。支持高校和科研單位加強環境學科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
(二十五)實施重大工程。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工程,推進低碳化、清潔化、綠色化、循環化轉型。實施環境品質提升工程,推進污染減排、流域治理、危險廢物風險防控等項目。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支持沙化荒漠化綜合防治、綠色礦山建設等。實施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推進污水、垃圾、固體廢物等處理設施設備補短板。實施生態環境管理支撐保障能力建設工程,建設覆蓋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質量等監測網絡,提升預測預報水平。加快形成智慧執法體系,強化執法隊伍能力建設和裝備配置,實行排污單位分類執法監管,大力推行非現場執法。
九、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發揮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統籌協調作用,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完善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研究制定美麗遼寧建設成效考核指標及考核措施,做好與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的過渡銜接。從嚴從實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深入推進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將美麗遼寧建設情況納入督察范疇。
各地區要一體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及本實施意見,結合實際細化目標任務,加強組織實施,科學謀劃措施,分類施策、分區治理,解決實際問題。各有關部門要細化實化全面推進美麗遼寧建設的政策,按年度分解推進。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每年12月底前,將推進美麗遼寧建設年度工作情況書面送省生態環境廳,由省生態環境廳匯總后向省委、省政府報告。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