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昌平區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政府各委、辦、局(公司):
現將《昌平區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17日
昌平區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
碳中和的重要決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有關文件精神,扎實推動昌平區碳達峰工作落到實處,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
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立足昌平區域功能定位,緊密結合“四區”建設要求,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
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間格局,把昌平建設成為以科學城、大學城、生態城為核心的現代化一流新城,為北京市實現碳達峰作出昌平貢獻。
(二)基本原則
1.統籌謀劃,各方協同。堅持系統觀念、全區統籌,強化總體部署、分類施策。鼓勵各領域主動作為,加強跨部門合作,壓實各方責任,構建責任明確、分工協作的組織實施體系。
2.節約優先,綠色發展。堅持提高投入產出效率,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
碳排放。以能源、建筑、交通、工業、
碳匯等領域為重點,構建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3.創新引領,政策賦能。發揮科技教育資源和人才集聚優勢,以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示范引領全球科技革命和全區產業轉型。大力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破除綠色發展的機制障礙,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4.先立后破,安全降碳。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有序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行動,有效應對綠色低碳轉型可能伴隨的各類風險,確保安全降碳。
二、工作目標
“十四五”時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若干重大突破,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基本形成。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7%,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1%。
“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成為國內領先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高地,安全韌性低碳的能源體系初步形成,二氧化碳排放實現穩中有降。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市級下達目標、走在全市前列,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
三、重點任務
(一)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全面融入昌平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國土空間、產業發展、住房發展、能源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規劃和政策文件,強化統籌管理、科學規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強規劃間銜接協調,確保各領域有效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標任務及政策等協調一致。(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市規自委昌平分局、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區生態環境局)
2.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格局
持續提升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落實北京市城市空間優化調整要求,完善“一軸一帶一廊、兩城一區多點”的空間布局。推動森林城市建設工程和森林支撐能力建設,構建城區與郊野、平原與山區有機融合的綠化隔離體系,建成以綠為體、以水為脈、藍綠交織的國家森林城市,不斷擴大綠色空間和生態容量。(責任單位:市規自委昌平分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區園林綠化局)
合理利用存量建設用地資源,優化完善現有發展空間,積極穩妥實施城市更新,進一步帶動投資落地和產業升級,持續釋放平原新城空間發展潛力,激發區域發展活力。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首都西北部山區生態保育、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積極創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推動各類生態空間融合貫通、功能復合。嚴格落實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確保生態空間只增不減。(責任單位:市規自委昌平分局、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區生態環境局、區發展改革委)
3.未來科學城打造綜合能源先行示范區
創新發展理念,圍繞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能源谷、北京先進能源產業高地的總體目標,聚焦能源互聯網、氫能等先進能源產業發展前沿賽道,探索形成“規劃+技術+
平臺+場景+產業+金融”等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打造北京綜合能源服務先行示范區。深入拓展綠色能源示范,穩步推進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應用,促進區域能源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深度融合。加強低碳能源技術創新與新場景示范應用聯動,推動淺層地源熱泵、再生水源熱泵、綠電蓄熱、余熱利用等多能耦合的供熱系統,以生命園三期、高教園四期、朱辛莊二期等項目為先導區域,建設以可再生能源新技術應用為特色的綜合能源系統,打造綜合能源服務先行示范工程,探索建設綠色零碳
試點項目。積極在交通領域多場景推動氫燃料汽車應用落地,優先在區域公交、環衛領域推廣燃料電池車輛;推廣燃料電池客車作為未來科學城、大型企業及園區班車;借助物流租賃
平臺,生命科學園疫苗、生物藥品等運輸平臺,推廣氫燃料物流車、冷藏車;結合昌平文旅資源,推廣氫能汽車旅游專線。高標準推進北京溫榆河公園二期昌平段建設,落地分布式綠色發電系統、智能微網、零能耗建筑、智慧停車充電、液冷超充示范站、無廢循環等先進能源、低碳零碳示范場景,為先進技術在城市應用推廣提供示范。推動北京溫榆河公園建立“風”“光”“電”“儲”“氫”等多元技術集成的綜合能源系統,建設先進能源與儲能技術體驗區、碳積分智慧系統、園區
清潔能源應用場景和公共服務設施,深入打造從感知到實踐的國內首個碳中和主題公園,形成綠色低碳技術應用、綠色生活方式引導雙輪驅動的“新型生態空間”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模式。到2025年,力爭未來科學城新增熱泵供暖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以上,新建區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達到20%以上。[責任單位:未來科學城管委會(生命科學園管委會)、區經濟信息化局、區科委、區發展改革委、區住房城鄉建設委]
推動綠色金融創新實踐。發揮在昌央企及央企研究院資源優勢,圍繞未來科學城能源谷建設,鼓勵央企通過發起設立綠色發展基金等形式支持綠色金融發展,打造央企原創技術策源地。圍繞支持節能環保、
碳減排技術等先進能源產業發展,推動金融機構綠色轉型,鼓勵金融機構豐富綠色信貸、
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面向科創企業提供綠色信貸產品并給予金融機構補貼,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低碳企業和項目的支持,深化綠色金融政銀企對接機制。推動社會資金參與綠色轉型,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責任單位:區金融辦、未來科學城管委會(生命科學園管委會)]
4.實施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加強教育引導,注重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低碳知識和行為培養,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組織開展節能宣傳周、低碳日等活動,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義務植樹和低碳出行,遏制“舌尖上的浪費”,加大節能降碳理念、先進典型、經驗和做法的宣傳報道。以北京溫榆河公園、阿蘇衛循環經濟園科普教育基地等為載體,加強節能低碳相關知識宣傳培訓。探索建立碳普惠機制,構建碳積分生成和消費“生態圈”,引導居民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鞏固綠色社區創建成果,面向家庭開展綠色生活宣傳,樹立綠色生活典范,提升居民踐行綠色生活的積極性。引導居民優先采購
新能源汽車,1級能效標識的空調、冰箱、灶具,以及節水器具、節能燈具等產品。將綠色生活、低碳出行等內容引入鎮(街道)和社區商業,打造綠色化、智慧化的新場景和新業態。(責任單位:區教委,區委宣傳部,團區委,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區交通局,區城市管理委,區園林綠化局,區商務局,區婦聯,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
(二)構建綠色低碳創新產業體系
1.培育產業綠色發展動能
筑牢高精尖產業發展優勢,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醫藥健康、先進能源、先進制造三大優勢主導產業,打造具有創新競爭力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大力推動氫能、儲能、能源互聯網、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等先進能源產業發展,深化先進能源領域開放創新與國際合作,引入國內外先進的燃料電池技術和產業化項目,建設先進能源綜合示范產業聚集區,逐步擴大產業規模。聚焦信息服務、科技服務、金融服務等重點領域,加快高端服務業發展,打造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圍繞先進能源產業,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提升金融業服務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的能力。[責任單位:區經濟信息化局、未來科學城管委會(生命科學園管委會)、區科委、區發展改革委、區金融辦]
2.推動產業發展提質轉型
嚴格執行北京市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堅決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推進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業企業動態調整退出,提升制造業發展質量。從嚴控制新增水泥生產能力,加強燃氣、燃油項目建設與未來降碳目標銜接。合理控制數據中心規模,提升新建數據中心能效標準,持續開展數據中心節能降碳改造,數據中心新建及改造鼓勵采用最新版《北京市節能技術產品推薦目錄》推薦的數據中心節能產品。到2025年,實現水泥產能較峰值壓減,大型算力數據中心集約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和運行示范;到2030年,數據中心綠色低碳水平進一步提升。(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經濟信息化局、區城市管理委、區生態環境局、區市場監管局)
3.重點行業綠色標桿引領
嚴格執行國家和北京市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對建材、電力、供熱、汽車制造、醫藥制造、數據中心等行業開展節能診斷,推動建材、電力、供熱、汽車制造、醫藥制造等重點企業開展能效對標,努力爭當行業能效“領跑者”。將綠色理念和綠色技術工藝貫穿生產制造全過程,提升產業綠色發展水平。以三一“燈塔工廠”、小米無人工廠建設為代表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標桿工廠,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為企業能耗和碳排放精細管理賦能。提高制造企業低碳產品設計能力、開展節能降碳升級改造,建設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綠色工廠。到2025年,力爭完成20家市級或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產業鏈企業創建工作,推動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責任單位:區經濟信息化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
4.大力提升低碳創新能力
加快推進各類能源領域科研機構、創新型企業落地,打造全球一流低碳科技創新平臺。深化央地合作、校城融合,充分發揮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網、國家電投所屬央企研究院、清華核研院、華北電力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的資源優勢及民營企業低碳創新活力,重點研發先進能源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圍繞光伏、風電、先進儲能、氫能、二氧化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技術,培育一批先進能源科技高新技術企業。充分鏈接三大科學城及京內外能源領域科研和產業創新成果,在未來科學城建設能源行業創新創業孵化平臺,通過配置研發力量、協調科技資源、對接資本和市場等專業化、個性化服務,推動技術研發提質和成果轉化提速。鼓勵龍頭企業積極參與高層次、寬領域的國內外先進能源科技創新合作。以新能源、能源互聯網為重點,爭取國家、市級重大能源項目落地。推動央企開展先進能源領域標準制定,打造先進能源新技術策源地。聚焦新能源、儲能、氫能、能源互聯網、二氧化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先進能源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探索建立靶向引才機制。依托華北電力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未來科學城及昌平區域能源領域高校、職業技術學校,培養氫能領域專業型、研究型人才及技能人才。辦好全球能源轉型高層
論壇等各類活動,充分利用現有碳中和國際合作平臺,宣傳能源谷引領作用,吸引科技創新人才集聚。[責任單位:未來科學城管委會(生命科學園管委會)、區科委、區經濟信息化局、科技園區昌平園管委會、區投促中心、區發展改革委]
5.高效推動低碳成果轉化
持續儲備一批有條件轉化的能源領域科技創新成果,支持推進成果轉化落地。盤活用好中國華能、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集團、華北電力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央企、高校資源,促進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轉化。通過持續打造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產業化應用場景,使碳中和率先從“盆景”變“風景”。[責任單位:未來科學城管委會(生命科學園管委會)、區發展改革委、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區科委、科技園區管委會]
(三)加快重點領域節能低碳發展
1.提升建筑綠色發展水平
嚴格執行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新建居住建筑嚴格執行第五步節能設計標準。建設高品質
綠色建筑,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全面執行
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新建公共建筑力爭全面執行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未來科學城新建政府投資項目全面執行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新建建筑綠色建筑三星級比例實現50%以上。積極推廣超低能耗建筑,推進抗震節能農宅建設,不斷提升農宅節能宜居水平,加快推進綠色農宅、裝配式農宅、超低能耗農宅建設。加大太陽能光伏、光熱等應用力度,推動零碳農宅試點。加快裝配式建筑發展,提高裝配式建筑比重,到2025年,實現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55%,新建地上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保障性住房項目(包括公共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和安置房)應采用裝配式建筑。推廣綠色建材應用,逐步提高綠色建材應用比例,落實建筑廢棄物再生產品應用要求。[責任單位: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規自委昌平分局、區發展改革委、未來科學城管委會(生命科學園管委會)、區農業農村局、區城市管理委]
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到2025年力爭基本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結合城市更新、建筑功能調整升級和老舊樓宇改造,推動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化改造,到2025年力爭實施公共建筑節能改造90萬平方米。加強建筑節能運行管理,鼓勵利用信息技術打造智慧樓宇系統,以政府機關、園區管委會和物業管理公司為重點,運用物聯網技術、信息化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園區、社區和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監測和管理能力,提升建筑智能化控制水平。加強照明、空調等用能系統節能管理,嚴格執行空調溫度控制規定,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責任單位: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規自委昌平分局、區發展改革委、區城市管理委、區機關事務管理中心、未來科學城管委會(生命科學園管委會)、科技園區管委會]
2.構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
推進慢行交通與軌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多網融合發展。做好市郊鐵路周邊接駁,提高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的銜接換乘效率。保障地鐵17號線、13號線拆分建設等重大項目建設,圍繞霍營(黃土店)、新龍澤、生命科學園等站點建設一批軌道微中心。推動回龍觀、沙河高教園區等公交場站建設,優化公交場站和線路布局。構建昌平區智慧城市交通綜合管理平臺,依托大數據、5G等新技術,實現交通運輸智能化,提升系統運行效率。推進回天地區、昌平新城、未來科學城等慢行系統建設,加強綠道、濱水路與城市慢行系統銜接融合。推動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舊燃油車輛,大力推進機動車“油換電”,穩步提升燃料電池汽車應用規模,實現區內公交運營車型無油化,指導出租企業、貨運企業優先更新新能源車型。到2025年,公交、巡游出租等用車基本實現電動化。(責任單位:市規自委昌平分局、昌平公路分局、區城市管理委、區交通局)
3.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推動園區開展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升級,鼓勵建設多種能源協同互濟、能源梯級利用的綜合能源項目。以阿蘇衛循環經濟園為重點,做好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分類處置工作。推動水泥行業優化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推廣生活垃圾替代水泥原料和燃料燃燒。加強城市園林綠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升綠化廢棄物管理水平。積極推進秸稈科學還田和高效離田,不斷拓寬秸稈綜合利用渠道。健全廢舊物資和材料循環利用體系,打通生產與生活系統循環連接。以回龍觀、天通苑等社區為重點,加強廢舊電器電子產品、退役動力電池、快遞包裝、外賣餐盒等回收再利用。以再生資源企業為抓手,促進生活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提升至80%。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城市管理委、區經濟信息化局、區生態環境局、區園林綠化局、區農服中心)
4.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堅持多層次增綠固碳,進一步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高森林碳匯,到2025年森林蓄積量達到180萬立方米,“十五五”時期森林覆蓋率持續增長。推進園林綠地增匯,優化造林綠化苗木結構,推廣適合本地的高碳匯量樹種。推進“留白增綠”、森林景觀培育等工程,到2025年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9%,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76平方米以上。加強林業生態系統建設及管護,完善林業固碳監測系統和評估機制。加強土壤培肥,增加土壤有機碳儲量,提升農田土壤碳匯能力。(責任單位:區園林綠化局、區發展改革委、區農業農村局、區農服中心、區生態環境局)
(四)推進能源領域清潔低碳轉型
1.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努力實施陽光園區工程、陽光惠民工程、陽光基礎設施工程、陽光鄉村工程、陽光商業工程及陽光公共機構工程等六大陽光工程,重點提升新開發區域、新建建筑的光伏和光熱應用能力,鼓勵自有產權住宅、廠房、物流倉儲屋頂、交通樞紐等實施光伏發電改造。推進在村、鎮級公共機構、公共服務設施等領域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鼓勵引導農戶利用自有住宅屋頂建設戶用光伏電站,支持農戶安裝使用太陽能熱水器,鼓勵新能源在新建住宅采暖、生活熱水等領域的推廣應用,積極爭取市級政策支持。深入推動供熱系統重構,新建區域、新建項目原則上不再新建燃氣獨立供暖系統,優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積極推動新建區域、新建建筑應用淺層地源熱泵供暖,重點推動未來科學城生命科學園三期等重大地源熱泵供暖項目建設。按照取熱不耗水、完全同層回灌的原則,探索開展深層地熱供暖示范區建設,推動小湯山等地熱田向供暖轉型,實現深層地熱資源用途優化整合。因地制宜推進北部山區發展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太陽能等綠色能源采暖技術應用。鼓勵既有建筑結合建筑節能保溫改造,采用地熱供暖替代傳統供暖方式。依托阿蘇衛循環經濟園,推進垃圾焚燒發電、填埋場沼氣發電,加強農林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科學有序推動青灰嶺集中式風電項目在周邊區域擴容。積極推動綠電交易,促進區內綠電消納。到2025年,力爭全區新增地熱及熱泵系統供熱面積(不含空氣源熱泵)351.22萬平方米。[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規自委昌平分局,未來科學城管委會(生命科學園管委會),區城市管理委,區農業農村局,相關鎮政府、街道辦事處]
2.合理引導天然氣消費
優化管道天然氣輸配系統布局,緩解未來科學城等重點區域供氣壓力,推動天然氣與多種能源融合發展。到2025年,建設小湯山、流村鎮、興壽鎮、沙河高教園東等地調壓站(箱),推進興壽壓縮天然氣母站與周圍天然氣管網連通,提高天然氣應急保障能力。以回天地區、城北街道、城南街道等地為重點,開展電力、天然氣替代液化石油氣工作。統籌做好天然氣發展規劃和未來碳中和目標要求的銜接工作,確保在保障能源供應、不影響群眾正常生活的基礎上安全降碳。(責任單位:區城市管理委,相關鎮政府、街道辦事處)
3.基礎設施綠色化提升
推進昌平老城區、回天地區等區域既有能源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推進區域智能電網建設,開展未來科學城建設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發展分布式能源微電網。打造高可靠性智能化配電網,實現配電自動化、智能電表和配電通信網100%覆蓋。合理布局、規范新型儲能設施建設,構建新能源比例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做好電網消納能力測算,以電網規劃為引領,持續推進電網功能建設升級,優化分布式電源接入流程,服務新能源接入。探索虛擬電廠體系建設,引導企業能效提升。以山區、淺山區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村電網改造、變電站擴容改造等工程,補齊農村供電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農業農村電氣化水平。[責任單位:區城市管理委、未來科學城管委會(生命科學園管委會)、區農業農村局]
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和加氫站布局建設,優化智能充電網絡布局,滿足新能源車能源補給需求。結合區內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場景以及中石化、中石油加油站網點布局,制定實施加氫站建設規劃,加快油氫混合站建設,探索獨立加氫站、撬裝式加氫站建設運營實施路徑,到2025年,推動10座以上加氫站建設。針對充電基礎設施進行統一規劃,鼓勵采用液冷超充等符合充電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新技術。圍繞區內市政停車場、公園、商業區空間,推動“光儲充”一體式充電樁、綜合能源站聯動充電樁等新型充電設施建設,打造智慧停車充電體系,推動在高速公路服務區等交通運輸服務場站增加新能源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加快公共領域車輛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市政環衛車、除雪車等市政用車場站新型充換電設施建設改造,推動市政用車迭代。推動市政熱網與熱泵系統融合發展,在保障熱力供應基礎上合理有序降低化石能源供熱比重。推進老舊供熱管網改造,2025年力爭完成在城市管理部門備案的2000年以前供熱小區老舊供熱管網更新改造任務。(責任單位:區城市管理委、區經濟信息化局、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區發展改革委)
(五)健全政策體系與管理能力
1.完善激勵約束機制
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投融資體系,落實國家、北京市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的稅收優惠、
價格政策,加大財政資金對低碳技術和項目的支持力度,制定光伏、地熱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及超低能耗建筑項目支持政策。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圍繞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強化對重點部門、重點行業領域的保障力度。加強政府購買服務,擴大
能源審計、清潔生產審核、節能診斷、節能改造方案論證等政府購買服務范圍,推進用能企業實施節能低碳改造。加強節能降
碳信用信息管理,增強對用能和排放主體的約束力。(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財政局、區稅務局、區經濟信息化局、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區生態環境局)
2.提升統計監測能力
執行國家和北京市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強化統計核算能力建設。開展能源計量審查,指導重點用能單位加強能源計量管理,按照規定配備和使用能源計量器具。督促重點單位及時、準確報送數據報表,加強統計報送數據的質量監管。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完善二氧化碳排放統計監測體系,推動未來科學城建設碳排放監測管理平臺,鼓勵在園區、建筑的能源供應及消費側布置能源、碳排放監測計量采集裝置。配合建立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體系,開展生態系統碳匯本底調查、碳儲量評估和生態保護修復碳匯成效監測評估。[責任單位:區統計局、區市場監管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區經濟信息化局、未來科學城管委會(生命科學園管委會)、區園林綠化局]
3.強化重點單位管理
明確重點用能單位和重點碳排放單位節能降碳責任,嚴格落實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機制。加強重點用能單位和重點碳排放單位隊伍建設,提高管理人員業務水平,督導重點用能單位設立能源管理崗位,聘任能源管理負責人,嚴格落實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和能源管理負責人備案制,認真編寫、上報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和節能自查報告。常態化組織開展能源審計工作,配合市級部門組織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推動重點排放單位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充分挖掘節能潛力。督促納入國家、北京市
碳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按要求上報碳排放信息,按時完成年度碳排放核查、
碳配額履約工作。鼓勵區內重點碳排放單位及區屬大型企業通過國家核證自愿減排交易機制,主動開發溫室氣體減排項目。(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生態環境局、區國資委)
4.開展低碳零碳試點
推動開展多領域低碳試點示范,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經驗。引導重點領域國有企業制定實施企業碳達峰行動方案,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鼓勵工業園區、鎮(街道)、社區從規劃設計和項目示范入手,建設近零碳排放示范區。積極開展低碳學校、
低碳社區、低碳建筑創建活動,推動大型活動碳中和實踐,評選宣傳一批優秀示范典型,營造綠色
低碳生活新風尚。發揮公共機構示范引領作用,到2025年80%的區級及以上黨政機關達到節約型機關創建要求,70%的學校達到綠色學校創建要求。力爭到2025年,教育類和衛生類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分別下降10%和8%,其他類型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下降7%。(責任單位:區生態環境局,區發展改革委,區國資委,市規自委昌平分局,區經濟信息化局,科技園區管委會,區機關事務管理中心,區教委,區住房城鄉建設委,區衛生健康委,區委宣傳部,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
四、保障機制
(一)強化統籌協調
加強組織領導,由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強化工作落實。黨政機關加大培訓力度,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干部教育培訓體系的重要內容,增強各級領導干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能力。
(二)加強監督考核
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對工作突出的部門、單位和個人按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對未完成目標的部門、單位依規實行通報批評和約談問責。本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進展和重大問題,及時向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報告。
(三)開展動態評估
建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進展動態評估機制,定期評估任務完成情況、工作效果、典型經驗等。結合評估報告進一步科學優化政策、完善目標和技術路徑,確保統籌經濟發展和安全減碳,推動碳達峰目標如期實現。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