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第一欧美日韩中文,91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永久免费

【海府〔2023〕15號】海口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海口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來源:未知碳交易網2023-09-08 15:56

海口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海口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海府〔2023〕15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屬各單位,相關企事業單位:
 
《海口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已經十七屆市政府第5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海口市人民政府
 
2023年8月31日
 
(本文有刪減)
 
海口市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發〔2021〕36號)《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國發〔2021〕23號)和《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海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瓊府〔2022〕27號)精神,科學有序推進海口市碳達峰工作走深走實,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始終錨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戰略框架,持續放大海口省會優勢,以結構優化為突破口,以機制改革為主抓手,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堅持全領域全生命周期降碳增匯“兩手抓”,率先蹚出一條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力爭在全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走在前、作示范,為加快建設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齊升的海南自貿港核心區和現代化國際化新海口注入強大動能。
 
(二)戰略路徑
 
強化源頭減碳、過程少碳、末端固碳閉環管理,推動陸地生態增匯和海洋生態增匯兩翼齊飛,開展“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交流,推動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人、處處、時時踐行綠色低碳理念,實現現代化國際化新海口經濟社會發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三量“齊升”,爭當全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頭雁、排頭兵、先行者。
 
(三)基本原則
 
——全市統籌、科學謀劃。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著力探索海口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新模式、新路子。科學規劃部署重點任務,推動重點領域低碳轉型發展。建立科學精準、細化量化的硬指標、硬計劃、硬舉措,加強部門協調配合與政策銜接,壓實各方主體責任,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爭做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優等生”。
 
——雙輪驅動、提質增效。堅持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建立有利于海口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獎懲機制和市場環境,實現政府有為、市場有效。推進機制創新,形成強大工作合力;推進科技創新,充分調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內生動力;推進管理創新,系統謀劃協同攻關體系,推動項目、基地、人才、資金、要素等一體化配置。
 
——節約優先、全民參與。堅持實施節約優先戰略,建立全社會參與機制,引導全民樹牢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努力營造全社會節能減排濃厚氛圍。在生產領域,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降低資源消耗;在消費領域,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動生態環境增值、民生福祉優化。
 
——有序減碳,防范風險。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把降碳作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正確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積極穩妥有序推進,不把碳達峰變成“攀高峰”,推動“雙碳”工作與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堅持先立后破,健全預警機制,有效防范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可能伴生的各種風險。
 
二、總體目標
 
在能源結構清潔低碳化、產業結構優質現代化、交通運輸結構去油化、城鄉建筑低能耗化、海洋和森林碳匯貢獻、低碳技術推廣應用、低碳政策體系制度集成創新等方面,加快形成一批標志性成果,努力建設成為在國際上展示我國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的海口樣板和靚麗名片。
 
到2025年,初步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與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碳排放強度力爭全省領先,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打牢基礎。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至18.3%以上,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3%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確保完成省下達目標。
 
到2030年,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和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能源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不斷健全。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三、重點任務
 
(一)建設安全高效清潔能源體系
 
1.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
 
落實海南省“清潔能源島”建設要求,科學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推動構建安全、綠色、集約、高效的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堅持分布式為主、集中式為輔,多場景開發利用太陽能,并配套集中式共享儲能項目,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鼓勵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學校、醫院、商場、體育館、會展中心等公共設施利用建筑屋頂、外立面及相關附屬設施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重點在江東新區布局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大力支持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優化布局分布式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禁止新建獨立小水電項目,研究發展海上風電,探索推進波浪能和溫差能示范應用。鼓勵支持氫能發展應用,支持引入先進制氫企業,加強氫能制取、運輸、儲存、利用等技術研究和示范應用,超前布局加氫基礎設施。到2025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20萬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發電裝機10萬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10萬千瓦,非化石能源裝機比重完成省下達目標。
 
2.清潔高效利用化石能源。
 
大力推進化石能源消費減量替代和清潔高效利用,合理控制石油消費,鼓勵支持全市工業企業將原有燃油鍋爐改造為燃氣鍋爐。加強天然氣管網建設,建設美安、江東、桂林洋等調壓站,打造多源多向、互聯互通的天然氣輸配系統,研究落實新氣源,提高供氣能力,深化燃氣管理體制改革,保障供氣安全。有序發展氣電,穩步推進海口氣電項目建設,加快海口氣電二期項目落地。支持建設分布式天然氣綜合能源站,在重點園區內發展分布式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能源供給模式。有序推廣液化天然氣在交通領域的應用,由全市道路客運班車、重型卡車等逐步向船舶擴展。持續推進燃氣下鄉進村“氣代柴薪”工作,逐步縮小城鄉間的燃氣利用水平差距,促進城鄉燃氣公共服務均等化。到2025年,能源治理水平和能源結構顯著改善。到2030年,能源消費結構更加清潔、高效,能源清潔轉型基本實現。
 
3.穩步構建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
 
推進“源網荷儲”集成優化和一體化協同發展,加強“源網荷儲”多元協調,提高電網與發電側、用戶側交互響應能力,增強電網對新能源和多元主體的接納能力。加快“海澄文定”綜合經濟圈智能電網建設,打造堅強雙環網結構主干網架和高可靠性配電網。重點推進500、220、110KV等變電站工程,扎實推進配電自動化實用化及自愈建設行動。穩步推進電力需求響應工作,加強工業電力需求側管理,優化工業用電結構和方式,提高工業電能利用效率。推廣綜合能源站與光伏、氫能等新能源結合的多能互補分布式能源體系,支持“儲能+可再生能源+綜合能源站”創新試點項目。推進構建覆蓋全市的充電基礎設施服務網絡,完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加強充電基礎設施配套電網建設和供配電服務保障。到2025年,全市電動汽車與充電樁配置比例達到2.5:1。
 
(二)打造海口特色綠色產業體系
 
1.持續完善綠色低碳產業結構。
 
立足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區優勢,全面推動海口綠色經濟發展,強化以服務型經濟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建立開放型、生態型、服務型產業體系。嚴格控制新上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項目,嚴格執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制度,逐步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研究制定工業行業碳排放達峰路線圖,推進傳統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現有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汽車制造產業等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型轉變,實施生物醫藥、可降解新材料等重點產業技術改造升級。支持優勢產業率先開展鏈式培育、集群發展,做大做強園區發展平臺,培育打造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平臺、千億級消費精品貿易與加工產業平臺、千億級數字經濟產業平臺。加強節能監察能力建設,確保重點用能企業全面落實能效標準與節能要求。壓實園區循環化改造,鼓勵支持通過原料替代、生產工藝改善、設備改進等實現二氧化碳低排放。積極開展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等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工作。到2025年,現代化綠色經濟體系初步建立,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三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達到14%、40%、15%,支撐作用更加明顯,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綠色化水平不斷提高,清潔生產水平持續提高。到2030年,綠色產業比重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綠色化水平再上臺階。
 
2.構建旅游業綠色低碳發展模式。
 
嚴守生態底線,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確保全市旅游業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創新低碳旅游形式,開發多樣性低碳旅游項目。推動建設觀瀾湖、火山口、騎樓老街、府城歷史文化街區等低碳景區,鼓勵景區謀劃建設生態停車場、生態廁所、太陽能路燈等低碳基礎設施。堅持梯次推進、生態優先、突出特色原則,注重保持鄉村自然、人文環境,深度挖掘石山鎮施茶村、新坡鎮仁里村等村落民族民俗文化,建設一批低碳旅游名村。積極培育“旅游+”消費新場景,將旅游與醫療、康養、體育、文化相結合,推動旅游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發展低碳旅游酒店,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賓館、酒店、民宿等場所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過設置自助購買機、提供續充型洗潔劑等方式提供相關服務。
 
3.大力發展綠色現代服務產業。
 
推進綠色物流、綠色金融、綠色會展等領域高質量發展,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推動傳統服務業升檔提級和新型服務業培育拓展,形成具有海口特色的綠色型服務業體系。融合綠色低碳運輸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商貿物流、醫藥物流等與自貿港三大主導產業相協調的現代物流業,打造海口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壓實海口循環包裝試點工作,鼓勵物流企業開展逆向回收,推動快遞包裝綠色轉型,促進郵政快遞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創新物流產業綠色運營管理流程與運作模式,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優化供應鏈物流路徑,提高運輸效率。探索打造綠色展會場地,實踐“零碳”辦會,聚力打造區域性國際會展中心城市。發揮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定位特色,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促進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積極研發能源效率貸款、節能減排專項貸款等綠色信貸產品,構建完善的綠色金融生態體系,打造綠色金融中心。到2025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達到60%,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0%以上。
 
4.壯大低碳高新技術產業。
 
推動醫藥及醫療器械企業向海口國家高新區聚集,建設重大新藥創制成果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轉移轉化試點示范基地。創新發展新型裝備制造業,準確把握智能化、綠色化大方向,重點發展專用芯片、電氣設備、航天航空裝備配套、海洋高端裝備、智能物流及倉儲裝備等產業。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及綠色再制造業,重點推動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發展和全生物降解材料產業集聚發展,打造云龍產業園全生物降解產業聚集區,成為全省重要生物降解塑料生產基地。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海南新能源汽車體驗中心建設,推進吉利遠程專用車投產下線,支持海馬智能汽車技術創新、開拓市場。重點圍繞新型動力電池制造等產業鏈關鍵環節,推進全生物降解材料在汽車領域應用。大力發展高端軟件、物聯網、區塊鏈、數字貿易等各類數字經濟業態,加速培育千百億級信息產業集群。探索發展氮化鎵、石墨烯、新型合金等新型儲能材料、新型半導體材料、新型航空材料等新材料產業。拓展數字技術與高新技術產業融合應用,加速電氣機械和器材等傳統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推進綠色發展,探索開展“零碳工廠”“智能工廠”試點,鼓勵以齊魯制藥為代表打造高端智能加工制造中心。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2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525億元。
 
5.做強做優熱帶特色生態農業。
 
推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助力提升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省建設水平。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促進熱帶水果、花卉、蔬菜、畜禽等特色產業規模化集聚集群發展,建設熱帶高效農業示范基地。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建設農業全產業數字資源平臺和數字“三農”服務平臺,實現農產品質量追溯。打造標準化數字田園試點工程,開展智能操控精準施肥施水,有效降低用量。推廣“果沼畜”“菜沼畜”等生態循環模式,建設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實施輪作休耕、“一主多輔”種植模式,做好農業投入品回收再利用,推行秸稈綜合利用和水肥一體化。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探索新一代智能農業機械裝備與特色經濟作物的全產業鏈融合,增強農機裝備精準作業能力。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推進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生態修復和退化耕地綜合治理,加強農膜污染治理,減少化肥農藥使用。
 
6.深入挖掘海洋特色產業潛力。
 
組織實施海口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產業地圖,統籌優化全市海洋產業空間布局,推動海口市海洋經濟朝集群化、平臺化、融合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深化海口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建設,構建以海洋旅游業、涉海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海洋服務業三大產業為核心的海洋創新發展產業體系。加快培育海洋生物、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裝備研發與應用等新興產業,建設海洋產業集聚區。實施“南海藥庫”開發計劃,推進海洋創新藥物研發和產業化。壓實東海岸增殖型海洋牧場示范基地建設,啟動東海岸智慧養殖深水網箱項目,打造海洋立體智能監測牧場。發展特色休閑漁業,改造升級北港島等漁港碼頭,打造海釣賽事基地。
 
(三)推進綠色宜居型城鄉建設
 
1.打造濱海城市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將低碳發展理念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科學規劃城鎮空間的產業與人口布局,實現適度集聚集約發展。倡導綠色低碳規劃設計理念,合理規劃建設城市綠色空間、環城綠帶、交通走廊綠化通道等,評估建設用地碳排放強度,提高土地利用規劃的碳減排效應,提升綠色城鎮化建設水平。深入推進城市更新,完善城市更新項目庫,逐步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依托海口市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工作,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大幅提升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水平。以“美麗海灣”建設為總抓手,推動生態岸段和生態海域保護,實施海口灣、澄邁灣海口段、鋪前灣海口段等保護和建設工程。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推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協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推動能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推進余熱發電、垃圾綜合利用、中水回收利用等項目。積極開展海口國家高新區低碳園區、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低碳景區、海口石山鎮施茶村碳中和示范區、近零碳機關、低碳校園等低碳示范區建設,建立各具特色的低碳示范體系,探索全市綠色低碳發展有效路徑。到2025年,至少完成3個近零碳排放社區試點的創建。
 
2.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開展綠色建筑質量齊升行動,鼓勵建設高星級綠色建筑項目和綠色生態小區,推動綠色建筑由單體發展向城市建設綠色發展轉變。推動裝配式建筑深入發展,推進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建設,逐步提高裝配式建筑標準化程度。積極推進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節能“新三步走”戰略,鼓勵機關辦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采用超低能耗技術。加強公共建筑用能監管,持續開展民用建筑能耗統計工作,建立重點用能建筑名錄,促進重點用能建筑能耗水平實現逐年下降目標。全面推進綠色節能建筑材料制造,推廣應用綠色建材,逐步提高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材應用比例。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推動既有居住建筑綠色節能改造,逐步將建筑節能改造納入基礎類改造。到2025年,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80%,具備條件的新建建筑原則上全部采用裝配式方式建造。到2030年,全市新建建筑100%符合綠色建筑規范。
 
3.推動城市管理運行綠色轉型。
 
強化海口市綜合城市管理服務系統平臺建設,實現各類要素數字化、虛擬化、實時可視可控,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助力城市綠色轉型。推動城市道路橋梁、公共照明等市政公用設施智能化改造。加快推進CIM平臺集成創新應用,提升數據質量,賦能行業多元應用。在公用設施建設積極推廣節能環保先進技術和產品,加大工程建設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力度,推動廢舊路面、瀝青、疏浚土等材料以及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積極引導居民合理用能、錯峰用電用氣,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到2025年,城市管理運行體系日趨精細化,基礎設施綠色、智能、協調、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到2030年,基本建成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
 
4.深入推行農村清潔化用能。
 
實施農村清潔能源建設行動,推動能源生產清潔化、消費電氣化、配置智慧化,構建農村現代能源體系。優化農村能源供給結構,加快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節能低碳農業大棚,推廣節能環保灶具、電動農用車輛、節能環保農機和漁船等。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提高鄉村配電網供電能力,優化電力供給結構,提高農村電氣化水平,基本實現城鄉供電服務均等化。引導新建農房執行節能及綠色建筑標準,鼓勵農房節能改造,推廣使用綠色建材,鼓勵選用裝配式鋼結構等新型建造方式。到2030年,電能成為農村用能的主要方式,電力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例進一步提高。
 
(四)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運輸系統
 
1.協同促進交通運輸結構優化。
 
聚焦海口市清潔能源化智慧交通綜合應用示范點建設,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建設和管理。優化調整交通運輸網絡結構,大力發展“公轉水”、多式聯運等,實現多種運輸方式“零距離換乘”。促進道路運輸組織集約化發展,降低公路貨物運輸空載率。深入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推進公共交通向鄉村延伸覆蓋,建設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體系,提升公共交通品質與吸引力,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實施《海口綠色慢行休閑系統規劃》,強化海岸公共空間與城市銜接,精細化設計綠色慢行休閑系統,落實規劃用地保障。到2030年,城市綠色出行比例達70%以上。積極推進綠色港口建設,加快推進港口岸電建設和改造,推進港口原油、成品油裝船作業油氣回收。
 
2.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與運輸裝備低碳化。
 
深入推進美蘭機場綠色機場建設,積極探索美蘭機場碳達峰實現路徑,促進美蘭機場節能降碳管理工作規范化、標準化、系統化,打造綠色機場標桿。依托海南省充換電基礎設施智能監管服務平臺,推動新能源汽車充換電“一張網”運營發展。建設海南新能源汽車體驗中心,落實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分階段分領域逐步推進汽車清潔能源化,助力打造海南新能源汽車全域推廣示范區。鼓勵支持江東新區、美安科技新城等區域打造清潔能源汽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示范區。規劃建設覆蓋全市各鄉鎮的充電樁設施,構建市級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信息平臺。探索能源一站式多元補給,鼓勵南海大道、秀英港等交通樞紐和港口新建集“加油、加氣、加氫、充電基礎設施”為一體的綜合能源補給站。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老舊船舶,加快電能在船舶領域的應用。到2025年,力爭實現黨政機關及國有企事業單位公務、公交、巡游出租、分時租賃等領域車輛全面清潔能源化,輕型物流配送車(新增)、城市環衛車等領域車輛清潔能源比例不低于60%,私家車新增和更換新能源汽車占比不低于80%。到2030年,全面禁止銷售燃油汽車,新能源汽車占比超過45%,基本建成一個機動車零排放區。
 
3.建設低碳智慧交通客貨運體系。
 
創新旅客聯程運輸模式,推進聯程聯運發展。以“海澄文定”綜合經濟圈為試點,加快整合各種運輸方式及城市公交、軌道交通資源,發展基于智能終端的一站式出行服務。加速發展貨物多式聯運,推進貨運“一單制”建設,完善以海口南站鐵路物流基地為核心的公鐵聯運樞紐體系,創新多式聯運組織模式,豐富陸空聯運、海鐵聯運服務產品。推進多式聯運信息交換共享,爭取實現一站式信息查詢服務。到2025年,全市公水聯運集裝箱比例完成省下達目標。大力發展數字物流,加強數字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冷鏈數字物流平臺,優化物流路線布局,推進系統化節能降碳。加快推動數字化港口建設,支持物流企業建設智能化立體倉庫,實現物流信息采集標準化、處理電子化、交互自動化。鼓勵企業使用新能源車輛、智能化托盤等集裝單元化技術,提升配送標準化、智能化水平。優化車輛通行管控,對符合標準的新能源城市配送車輛給予通行便利。推廣應用可循環快遞包裝智能回收設施設備。
 
(五)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1.有序發展海洋碳匯。
 
加強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開展紅樹林、海草床等生態系統和重要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修復工程,提升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加強海洋生態系統修復監管和成效評估,推進海洋生態破壞區整治修復。積極開展藍碳增匯試點,實施海岸帶生態系統增匯工程,探索綠色海水養殖等海洋增匯新途徑,開展漁業碳匯提升試點示范,推動東海岸增殖型海洋牧場建設,建立“海洋牧場”增匯示范區。全面推進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試點工作,加強基礎調查研究和試點示范,基本摸清全市紅樹林、海草床、海藻場等海洋生態系統碳匯本底與增匯潛力,有序推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潛力評估及生態服務價值評估。積極參與國際藍碳市場機制建設,充分挖掘海口市藍碳潛力,探索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開發濱海濕地碳匯、漁業碳匯等項目,推動海口東寨港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與碳匯開發,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海洋生態系統碳匯交易模式。開展紅樹林生態系統溫室氣體監測,推動濱海濕地納入省級溫室氣體清單。鼓勵銀行、保險、券商等金融機構探索發行藍碳相關金融產品,通過金融手段支持和促進海洋生態系統碳匯公共政策體系建設。結合藍碳系統生態保護修復等產業,挖掘藍碳生態文化資源,力爭將海口市打造成全國乃至全球具有影響力的藍碳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到2025年,新增紅樹林種植面積3000畝。
 
2.穩定和提升林業碳匯。
 
推進造林綠化增匯,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加強森林撫育經營,增加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加強重要林業資源保護,以東山鎮、石山鎮、永興鎮為重點,落實林地分級保護管理。以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為重點,加強生態公益林保護,培育優質森林資源,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加強森林資源調查監測常態化,完善森林災害預警與響應機制,增強林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著力降低森林碳排放。開展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森林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機制,摸清全市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底數。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森林資源價值核算試點工作。創新林業生態產品開發機制,加快林業碳匯項目儲備與開發。探索林業碳匯補償和交易機制,推動森林碳匯增量橫向補償機制建立。開展重要濕地監測工作,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固碳及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穩步推進森林城市建設,鞏固和提升森林城市建設成果。錨定海口市油茶產業積極發展區目標,推動油茶種植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擴大油茶種植規模,探索研究油茶林碳匯價值。
 
3.挖掘農業固碳增匯潛力。
 
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集中力量加快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因地施策,綜合應用穩定水田比例、保護性耕作或輪作、多樣性種植等方式,將農田土壤由碳源轉化為碳匯。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堅持有機無機肥料配合施用。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鼓勵采取機械化科學還田、快速腐熟還田、堆漚還田和制作有機肥等方式進行資源化利用。推進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低碳農業模式,開展增匯型農業技術研發,提升農業系統碳匯增量。積極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深海養殖、休閑漁業、遠洋漁業、熱帶水產種苗及水產品精深加工。
 
(六)強化低碳科技創新支撐力
 
1.深化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與轉化。
 
聚焦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碳匯等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目標,推動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數字化轉型、綠色建筑、綠色建材、智慧交通、生物降解材料、生態循環農業等綠色核心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究,開展低碳零碳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推廣先進成熟綠色低碳技術,推動儲能、氫能、分布式光伏、海上風電、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源網荷儲”智慧能源系統等技術開展示范應用。充分發揮海口市可再生能源優勢,推動重點領域、重點園區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示范工程,提升終端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到2030年,碳封存能力進一步提高。
 
2.建設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
 
全面推動海口市高水平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聚焦低碳零碳負碳等碳達峰碳中和前沿技術,推進綠色低碳領域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動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校等優勢科技力量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快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培育,提升產業鏈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深化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領域區域性合作,圍繞綠色低碳發展重點領域,組織開展重大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探索建立綠色低碳技術全鏈條轉移轉化新模式,規范綠色低碳技術交易市場,健全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機制,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優化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市場環境,實施綠色低碳技術科普行動,強化綠色低碳技術知識產權保護與服務。
 
3.加強碳達峰碳中和人才培養。
 
發揮海口市在國際教育創新島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強化海口市作為全省高端人才教育中心地位,聚焦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深入推進“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積極引進碳達峰碳中和領域高層次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為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提供智力支持。強化碳達峰碳中和專業人才培養,鼓勵海南大學等高等院校健全完善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碳核算、碳交易、碳減排等專業人才。探索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緊缺人才信息庫,搭建企業綠色低碳發展需求與碳達峰碳中和人才精準對接的平臺。優化綠色低碳人才發展環境,注重培育激發和調動綠色低碳人才的積極性和活力。定期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能力建設培訓,增強各級領導干部綠色低碳發展本領,提升企業碳排放及能耗“雙控”管理水平。
 
(七)創建高水平綠色低碳社會
 
1.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倡導和推廣綠色理性消費,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增加綠色產品有效供給,完善綠色產品認證和標識制度,鼓勵公眾優先采購獲得認證的綠色產品。嚴格執行政府綠色采購政策,逐步擴大綠色產品采購范圍,國有企業率先全面執行企業綠色采購指南。推進大型商場綠色轉型,鼓勵旅游景區、飯店等推出綠色旅游消費獎勵措施,提高綠色消費水平。圍繞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領域,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規劃建設垃圾分類減量屋,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樣板城市。強化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全面推進禁塑工作,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膜袋和塑料餐飲具。
 
2.加強綠色低碳宣傳教育。
 
探索實施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把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全面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各領域各環節,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拓寬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渠道,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新聞媒體和網絡、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開展綠色低碳宣傳活動和科普教育。鼓勵各類社會團體或組織建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宣傳網站,編印生態文化普及讀物,開發綠色低碳文創產品和公益廣告。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生態文明宣傳月等重要時間節點,創新開展豐富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不斷增強社會公眾綠色低碳意識。持續推進綠色低碳宣傳教育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深度挖掘全市生態文化資源,創建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
 
3.引導企業履行綠色發展責任。
 
督促引導企業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自覺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社會責任。推動企業制定環境保護責任制度,鼓勵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評價認證,實施系統性清潔生產改造。通過正向激勵引導企業加大環保投入,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企業經濟運行成本,加強對工業企業的督查促辦,倒逼企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全面落實雙強制綠色采購“全省一張網”制度,引導生產企業實行綠色包裝,鼓勵企業開展有機、綠色等產品質量認證與管理,研究建立綠色產品消費積分制度,推動電商平臺、商場等流通企業開設綠色產品銷售專區。鼓勵高碳排放企業“一企一策”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推動重點用能企業開展碳排放核算,實施碳排放信息披露,加強供應鏈碳排放管理。充分發揮地方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作用,探索建立企業綠色發展責任評估體系。
 
(八)開展綠色發展國際交流合作
 
1.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充分發揮海南自貿港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疊加優勢,構建面向國內和RCEP成員兩個扇面的區域性國際會展中心和國際知名會展高地,打造“世界會議之角、亞太展覽之都、節慶賽事名城”。積極承辦氣候適應型城市、新能源、海洋碳匯等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國際化、專業化的定期會議和品牌展覽,搭建區域綠色低碳政策對話與交流平臺。加快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支點城市,全面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議和“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用好用足用活博鰲亞洲論壇資源,促進綠色產業“走出去”和“引進來”雙向合作與融合發展。全力捕捉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機遇,辦好“海口—東盟國家駐廣州總領館對話會”,深化與東盟各國在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服務等綠色低碳經濟全產業鏈的溝通交流與合作。鼓勵海南大學等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在基礎研究、創新載體、技術攻關、“雙碳”人才培育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交流,謀劃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項目,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發展和成果轉化。
 
2.深化綠色經貿技術交流合作。
 
對標RCEP、CPTPP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在優勢現代服務業領域高水平落實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資源區位等優勢,鼓勵企業擴大先進生態環境治理與低碳技術、研發設計、環境服務等生產性服務進口。大力推進綠色貿易發展,引導外貿企業通過跨境電商平臺、云展會等精準開拓國際市場,提升中高端、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積極培育出口名牌產品,打造海口生物醫藥產業新高地和全生物降解材料產業集聚區,推動醫藥、全生物降解材料等優勢產品面向歐盟、東盟等潛在市場推廣應用。強化跨境供應鏈國際交流合作,推進海口市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建設,爭創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支持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自愿行動,鼓勵龍頭企業率先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積極爭列國家綠色供應鏈試點。鼓勵綠色技術創新企業等主體積極參與國際綠色低碳標準制修訂,加快綠色低碳前沿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有序開展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培優育強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機構,助力海南自由貿易港綠色金融創新發展。
 
3.探索共建綠色發展合作聯盟。
 
發揮好國際友城在對外交往中的主渠道作用,與國際機構、行業組織等在綠色低碳領域開展廣泛合作,持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各層級對外交往,不斷擴大應對氣候變化朋友圈,打造應對氣候變化交流平臺。與沿線自由貿易園區建立常態化交流對接機制,構建立足海南、面向“一帶一路”、輻射全球的綠色經貿合作網絡,全面開展綠色低碳技術交流與合作。圍繞“雙碳”戰略和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布局,積極搭建綠色低碳產業跨境合作平臺,共建綠色低碳發展合作機制,探索共建綠色發展合作聯盟,共同承擔綠色低碳發展責任,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
 
四、綠色低碳示范引領專項工程
 
聚焦重點任務相關領域,謀劃推動一批特色亮點工程,作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切入點,為推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撐。
 
(一)“清潔能源島”創建示范工程
 
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助力海南省打造“清潔能源島”。積極發展新能源,加強新能源開發利用場景建設,重點發展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集中式光伏。配套建設新能源發電儲能項目,探索“共享儲能”模式,提升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能力。鼓勵支持氫能發展和應用,依托海口市氫能中長期規劃,促進本地汽車制造企業加快氫能汽車研發制造,適度超前規劃加氫站建設。推進智能電網建設,提升電網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管理水平。到2025年,清潔能源裝機及電量比重、能源自給率、需求側機動調節能力完成省下達目標。
 
(二)全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工程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無害化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資源利用水平為重點,推廣符合海口實際的低碳循環管理模式,推動全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聚焦海口國家高新區,開展循環化改造、區域能評、余熱利用等綠色低碳循環重點項目建設,在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高端食品加工、先進制造、節能環保等產業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領域探索并逐步實現循環經濟模式,建成國內領先的循環經濟示范區,形成可示范、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成果。到2025年,全市新增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0%。到2030年,全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立。
 
(三)江東新區生態低碳新城工程
 
加快推進江東新區“生態低碳新城”建設,打造世界領先的智慧綜合能源利用示范區和展示區。聚焦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新金融、數字智慧、臨空經濟產業,打造現代服務業示范區。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開發應用太陽能、氫能等清潔能源,布局新型智慧綜合能源(集中供冷)站,建設智能電網。鼓勵發展電動、天然氣、氫能等新能源汽車,打造新能源汽車應用展示區。推廣綠色建筑、零碳建筑,樹立江東新區建筑節能減排標桿。推進江東新區智慧城市建設,拓展智慧城市應用場景。到2025年,初步建成生態低碳示范區。到2035年,全面建成生態低碳新城。
 
(四)數字賦能海口節能降碳工程
 
開展數字孿生海口試點,推動數字技術與交通、電力、工業、農業、建筑等重點碳排放領域深度融合。建設應對氣候變化綜合管理平臺,構建數字化碳治理體系。試點建設智慧公交云平臺,搭建海口市智慧物流供應鏈公共信息平臺,推動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機場、智慧車站等項目落地。統籌推進海口新型電力系統綜合示范,高質量發展現代智慧配電網。促進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現全流程協同和能源環保管理。建設海口市數字化農業示范點,打造智慧農業創新基地。加快推動CIM基礎平臺建設,推進江東新區BIM技術集成創新應用。建設綠色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強化基站智能化管理。
 
(五)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建設工程
 
推動多層次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試點示范,鞏固提升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強化紅樹林、海草床等藍碳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加快“海洋牧場”增匯示范區建設,打造海洋垃圾治理“藍色循環”模式。探索建立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資源基礎數據庫,推動海口東寨港紅樹林等藍碳增匯示范性項目落地,打造海洋生態系統碳匯可持續發展示范區。依托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和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積極參與藍碳基礎研究、標準制定、方法學開發等。探索藍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交易制度集成創新。
 
(六)縱深推進全域禁塑減廢工程
 
強化塑料制品源頭治理,加大禁塑替代品推廣力度。依托云龍產業園推進禁塑產業發展,推動生物降解產品實現規模化生產。鼓勵電商、農資等領域使用全生物降解材料產品,實現全生物降解材料全場景應用。推進岸灘和海漂垃圾統籌治理,在南渡江等重點入海河流開展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現狀調查以及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評估。到2025年,海口市園區建設全生物降解材料完整產業鏈。到2030年,禁塑工作機制不斷健全,禁塑全鏈條治理成效顯著,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有效推廣。
 
(七)碳普惠生態圈示范建設工程
 
全力做好與海南碳普惠平臺的銜接工作,推動海口市碳普惠工作有序開展,打造具有海口特色的碳普惠生態圈。協同研究制定符合海口實際的碳普惠方法學。探索建立可持續的碳普惠商業模式,強化碳普惠激勵效果,擴大碳普惠影響力。持續拓展碳減排量消納方式,倡導通過碳普惠交易實現大型活動和公務會議碳中和,鼓勵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認購碳減排量參與碳中和公益行動。積極開展碳普惠應用場景建設,推動新型低碳場景在政府機關、學校等開展試點先行推廣。到2025年,基本形成系統平臺完善、規則流程明晰、應用場景豐富、商業模式成熟的碳普惠生態圈。
 
五、政策保障
 
(一)完善統計核算體系
 
加強基礎能力建設,組織相關部門和重點行業、企業人員參與國家碳排放核算規則體系集中學習研討交流活動,推動深入應用,理清核算邊界,強化對碳排放的跟蹤分析,落實海南省碳排放數據統一發布制度。聯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行業龍頭骨干企業等,探索建立全市統一規范的碳排放檢測、核算、評估、審計等標準,實現“一把尺子量到底”。探索建立碳排放統計核算與預報預警制度,實現對區域、主要行業、重點企業的碳排放評估,對碳排放增長超出目標要求的領域提出預報預警。支持重點行業、企業依據自身特點及優勢開展碳排放方法學研究。
 
(二)健全優化制度標準
 
探索符合海口市實際的減緩和應對氣候變化創新性制度及措施,研究制定綠色低碳領域地方性法規。逐步健全海口市碳排放基礎統計與調查制度及職責分工。落實節能綠色低碳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做好認證目錄發布和認證結果采信工作。加快更新建筑節能、市政基礎設施等標準,結合海口市氣候環境特點,將高效制冷納入綠色建筑標準體系。落實海南省碳標識管理辦法、綠色建筑發展規定、綠色服務評價辦法等政策法規。開展海口市“碳標簽”制度研究,探索在電子信息、醫藥生物、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等行業開展碳標簽試點,激勵引導社會公眾優先購買碳中和產品。鼓勵支持相關單位、機構積極參與國際能效、低碳等相關標準制修訂。
 
(三)推動落實支持政策
 
充分利用國家下放給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各項政策,嚴格落實節能環保電價政策、居民和高耗能產業階梯電價政策。強化政策協調,持續加大財政對綠色低碳領域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引導資金用于支持能源高效利用、資源循環利用、碳減排技術、生態系統增匯工程等綠色低碳領域項目的實施。繼續落實節能節水環保、資源綜合利用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面的所得稅、增值稅等優惠政策。綜合運用財稅、金融以及差異化監管的手段,制訂氣候投融資發展扶持政策。探索建立綠色金融信息共享機制,構建集綠色信用服務、綠色金融服務、綠色企業、項目評級等為一體的綠色金融服務體。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創新氣候友好型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建立損失分擔、風險補償、擔保增信機制,為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提供有效金融支持。開展碳金融體系機制研究,探索海口市碳金融發展機制的可行做法,推動碳金融體系創新發展。穩妥有序探索開展包括碳基金、碳資產質押貸款、碳保險等碳金融服務,切實防范金融風險。
 
(四)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用能權交易,參與國際核證碳減排標準(VCS)、國內溫室氣體核證減排(CCER)等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發揮市場機制優化配置碳排放資源作用。拓展融資渠道,鼓勵引導各類投資主體參與綠色低碳領域項目,推進低碳發展市場化、產業化進程。支持用戶側儲能、虛擬電廠等資源參與市場化交易,鼓勵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機制創新,完善綠色電力消費認證機制。依托海南碳普惠平臺,健全海口市碳普惠基本機制,壓實海口市碳普惠工作。
 
六、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和指導各市轄區、各部門和各行業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發展改革委,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加強與國家、省方案銜接,跟蹤、調度各市轄區、各部門和各行業達峰工作的總體進展。加強部門聯動,完善溝通協調機制,促進形成推動和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強大合力。依托省綠色低碳發展服務中心,深化政策研究、設計和情景分析,加強重點項目謀劃和實施,促進低碳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應用。加強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配備專職人員,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專項工作經費支撐。
 
(二)壓實各方責任
 
按照省級相關任務要求,根據海口市資源稟賦與發展定位,堅持分類施策,在全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出臺后,各職能部門根據相關要求制定工業、交通等重點領域碳達峰專項實施方案,明確各分領域碳達峰時間表、路線圖,同步建立“雙碳”項目庫,實行清單化管理,制定積極可行、符合實際的落實舉措。鼓勵有條件的市轄區、園區、行業和企業開展相關試點示范,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經驗。加強風險防范,處理好碳達峰與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群眾日常生活的關系,確保安全降碳。
 
(三)加強培訓宣傳
 
加強培訓力度,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培訓考察、交流研討等活動,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結合海口市實際,在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各類學校等增加相關特色課程,培訓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學生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采取多種形式加強教育宣傳和輿論引導,普及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和科學知識。深入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制定《海口市節能宣傳周和低碳日活動方案》,通過媒體宣傳、專項檢查、節能診斷服務、懸掛條幅、現場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開展一系列主題宣傳活動,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廣大人民群眾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之中。
 
(四)強化監督考核
 
依照有關規定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指標納入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體系,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評價的重要內容。各市轄區、各部門每年將推動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情況向市委、市政府報告。開展碳達峰實施情況評估,建立健全評估流程、指標體系,科學評估工作進展與成效。編制碳達峰目標責任評價考核方案,依照有關規定將重點行業與區域碳達峰落實情況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督查,建立有力有效的監督落實機制。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海口】【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strong id="j0xlh"><bdo id="j0xlh"></bdo></strong>

<strong id="j0xlh"><i id="j0xlh"></i></strong>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台县| 乌海市| 鄂托克前旗| 广安市| 汝阳县| 内乡县| 黄山市| 霸州市| 如东县| 苏尼特右旗| 丹巴县| 昌宁县| 米林县| 扎囊县| 上蔡县| 明水县| 稻城县| 额济纳旗| 黔西| 衢州市| 开江县| 天峻县| 顺平县| 江孜县| 中阳县| 杭州市| 福建省| 平遥县| 新昌县| 蚌埠市| 苏尼特左旗| 沧源| 吉首市| 江西省| 慈溪市| 若羌县| 樟树市| 咸宁市| 迭部县| 安国市| 伊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