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并不等人。”博鰲亞洲
論壇秘書長李保東在9月7日舉行的《基于激勵機制和
碳市場的凈零路徑》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極端天氣已給世界帶來巨大現實危害,并可能成為“新常態”。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疾呼,“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正在燃燒的星球”,“需要雄心來將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把人類從氣候懸崖邊拉回”。
在這方面,中國已作出鄭重承諾。中國是《巴黎協定》的締約方和堅定支持者,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了“雙碳”目標。而這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設計好凈零路徑來保障能源供應安全,滿足經濟持續發展對能源的巨大需求,照顧利益受損害的地區和人群。
不過,盡管氣候變化已給世界多國帶來巨大現實危害,地緣政治危機引發的全球能源危機和能源安全問題又令各國自顧不暇。去年11月,沙姆沙伊赫全球氣候大會在設立氣候損失和損害基金上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但在提升氣候雄心上成果有限。“這實際體現出應對氣候變化在各國政府的政策優先級和企業目標優先級中的現實排序,以及在多目標下落實氣候變化目標的難度。”業內
專家表示。
那么,看似已有共識的問題為何推動如此困難?我國要實現“雙碳”目標又該以何為關鍵抓手?被寄予厚望的全國碳市場又該如何更好發揮作用?圍繞這些問題,《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業內專家。
實現“公正轉型”
2015年,《巴黎協定》提出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范圍內并為1.5℃目標而努力,爭取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
碳中和的目標”,各締約方紛紛提交并增強自主貢獻承諾。但是,從近年來的實際情況看,全球已經嚴重偏離1.5℃目標。
根據《報告》,發達國家減排進程整體緩慢,特別是受新冠疫情、地緣政治和能源危機的影響,應對氣候變化的優先級顯著下降。發展中國家受資金和技術水平的限制,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得到相應的支持和援助。如果允許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減排進程稍慢,那么為保證1.5℃目標的實現,發達國家應行動得更快。
而這背后就是一套復雜的博弈。國與國之間在轉型過程中的公平性,涉及各國所承擔責任、面臨風險、擁有資源的不平衡性。這也是所謂的“公正轉型”。
對于何為“公正轉型”,國際上尚無一個明確定義。中國金融學會
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表示,對于廣大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來說,轉型過程中對“公正”因素的考慮尤為重要,部分原因是氣候變化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挑戰往往更大,同時,這些國家和地區已經面臨嚴重的貧困、不平等、失業率居高不下和社會保障不足等問題。
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副院長曹莉具體闡釋了“公正轉型”的內涵:氣候行動不應擴大高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之間的不對稱性,應當正視和落實資金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義務。同時,轉型過程中應當考慮如何保護就業市場的彈性與包容性。“公正轉型”還應關注轉型項目對于弱勢群體的影響。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路徑會導致傳統的能源行業削減大量工作崗位。此外,各行業轉型節奏不同,對資金及技術研發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盡管這一概念已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但實踐層面有諸多困難。例如,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最終就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達成共識,在實現氣候正義上邁進了一步。但是,籌集的基金規模仍有待明確,而且在整個所謂“公正轉型”中最終能占的比例仍相對較小。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綠色低碳轉型的資金缺口巨大,如何動員和配置巨量資金來幫助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實現轉型,成為能否真正實現“公正轉型”的關鍵。
因此,需要足夠的激勵機制,考慮切實有效的方法來動員大量資金,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抓住”電力系統
減排涉及諸多領域,電力系統是主要國家
碳減排的工作重點。根據《報告》,2020年和2021年,全球電力系統的
碳排放總量分別為135.02億噸和143.78億噸,占全球
碳排放總量320.79億噸、338.84億噸的42%。在中國每年略超100億噸的排放中,電力系統占比為45%。電力系統凈零轉型包括電力供給側的生產零碳化和電力消費側的終端電氣化。在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預計電力生產零碳化和終端用能電氣化將分別貢獻約31%和16%的二氧化
碳減排量。
“相較于火電等傳統發電方式,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挑戰在于其具有間歇發電的性質,需要備份容量和儲能以支持電力系統低碳轉型。其中,備份容量包括能夠應急調峰的火電燃煤機組。”曹莉表示,中國現有的火電機組需要進行靈活性改造來承擔應急調峰的角色。這實際上意味著,可引導更多風險投資進入儲能技術的研發和運用。
具體到中國電力系統,倫敦大學學院可持續基建轉型首席教授梁希表示,要結合我國能源結構,電力系統的低碳轉型要先立后破,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時,當務之急不應該是立即停止所有化石能源設備,而是要有一種互補配合,能夠應付調峰,能夠應付脆弱條件下的電力供應。
在梁希看來,綠色技術的突破至關重要。2020年,國際能源署(IEA)和經合組織核能署(OECD—NEA)聯合發布的《電力成本估算報告2020》指出,長期運行核電站在平準化發電成本上已經低于利用煤炭、天然氣等傳統的化石燃料發電,對于電力行業的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梁希表示,中國是全球核電大國,2021年核電機組裝機總容量達到5328萬千瓦,此外還有2419萬千瓦核電機組正在建設中。核電發電量在中國電力結構中的占比已達5%左右,并持續增長。預計2026年至2030年,中國核電年均投資水平約為300億美元。到2060年,中國發展核電將減少約25億噸/年至35億噸/年的碳排放。
此外,梁希提出,要最大限度發展并用好可再生發電能力,需要對電網進行改造與智能化,從而吸納電力,并需要擴建長距離電網來進行調度。同時,輸變電中的線損等問題還需要輸電技術取得關鍵突破。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