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碳交易市場電力行業首當其沖。節骨眼上,發電企業準備如何?未來,在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下,發電企業又如何應對?
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委委員、原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看來,碳交易市場就是用競爭機制促進行業技術創新、優勝劣汰,達到全社會低成本減碳的基本目標,對于發電企業,他指出,“企業已經準備好幾年了”,包括相關培訓、內部機構建設等,皆已準備充足。
國家電網江蘇諫壁電廠環保部主任朱偉告訴記者,今年6月,電廠配合第三方機構完成了對電廠的
碳排放核查工作,下一步將在集團公司統一部署下,積極參與全國碳交易工作,并按要求完成交易
履約。而相關登記申報和數據填報工作早在2019年和2020年已分別完成。
朱偉詳細介紹,根據生態環境部《關于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名單和相關材料報送工作的通知》,電廠在2019年完成了“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
開戶申請表”和“全國碳排放權
交易系統開戶申請表”申報工作;根據《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 發電設施》,電廠通過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
平臺,完成了2020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填報工作。
申能集團副總裁宋雪楓則表示,作為首批被納入控排范圍的企業集團,集團自2013年上海啟動碳交易市場運行起,每年按照上海市發電行業碳排放核算方法學監測并核算自身排放量,至今已累計近7年歷史數據,實現每年履約期前預估大致配額余缺,提前執行交易策略降低履約成本。
隨著
試點碳市場向全國碳市場過渡,宋雪楓指出,“集團發電企業正在及時跟蹤全國與上海核算方法學的諸多細節差異,按兩套方法學監測、報告排放量,為進入全國碳市場打好基礎。”
在資產管理方面,申能集團也積累了豐富經驗,集團至今已率先完成了上海地區的首單
碳配額交易、首次清繳履約、首個借碳創新產品、首筆長三角配額質押融資等。
宋雪楓告訴記者,一方面,集團積極嘗試新型碳資產管理手段。早在2015年,集團下屬電廠在上海電力行業內率先使用
CCER進行履約,并通過低價
碳減排量置換高價配額,有效降低年度履約成本。同年,申能財務聯合4家電廠聯合完成上海市首單借碳交易業務,在創新碳資產服務模式的同時活躍市場。另一方面,集團成立專業化平臺進一步探索創新。2018年,集團成立全資子公司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地方能源企業范圍內率先探索市場化碳業務。碳科技公司已陸續實現交易類和融資類產品創新落地,聯合幾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接連完成長三角地區首單碳配額質押、首單
CCER與上海碳配額組合質押融資。
他表示,未來,集團計劃布局碳減排技術與減排量資產。利用好節能環保、能源貿易、
新能源創投基金等新業務領域,通過氫能辦公室、碳中和研究院、碳中和實驗室等平臺,完成核心產業內的低碳技術研發、培育及轉化,布局負排放措施,為集團實現碳減排提供更多技術手段,并積極參與自愿碳減排量交易市場。此外,將持續拓展碳資產市場化業務并深化
碳金融創新,形成
綠色能源金融特色品牌,將碳資產平臺作為能源金融事業部的重要組成部分。
“雙碳”目標下發電企業如何應對?
持續提高火電機組發電效率,積極布局可再生能源,發展氫能等
王志軒指出,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電力行業當前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3方面:一是近十年來我國煤電節能提效改造已達世界先進水平,在此基礎上通過煤電的提效減碳的空間越來越小,而且由于煤電要更多承擔靈活性調節電源的作用,其發電效率還會有所降低;二是我國靈活電源比重太低,由于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不穩定性問題隨著新能源滲透率逐漸提高而更為凸顯,低碳電力場景下的電力供應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要;三是終端能源消費的電氣化不斷提高的過程中,電能替代的不斷擴大如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對電力系統尤其是配電網的建設與改造提出更高要求。
“挑戰之下,保障電力系統的穩定、構建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并讓電力系統轉型與能源轉型、經濟社會轉型相匹配成為行業主要發展方向,這需要電源、電網、負荷,儲能,即源網荷儲協調推進,也需要大量創新性技術的突破,以及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及新政策出臺。正是在這一方向的指引,我們看到,電力企業的減碳行動基本圍繞加強電網建設和改造、火電機組節能和靈活性改造、大力推進新能源發電、繼續推進儲能建設及綠色氫能發展等方面展開。”他說。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袁家海認為,在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推動下,火電機組節能改造會成為發電企業的必然選擇,“機組能效水平低、排放水平高的傳統發電企業,尤其是處于高負債和虧損困境的火電企業,
碳價會增加其度電成本,降低其市場競爭力。對發電集團而言,高火電占比、低可再生能源占比將成為其長期發展的負擔。未來隨著配額分配收緊、免費配額比例降低,這種成本壓力將逐漸加大,部分低效高排放的落后機組,會被加速淘汰和關停。”
王志軒認為,從減碳目標看,發電行業重點是火電減碳,火電的重點是煤電。在
CCUS還難以大規模用于商業化的階段看,當前的主要手段還是盡可能要讓大機組、高效率的多發電,相對小、相對低效率的機組少發電。但同時,要高度重視小機組在靈活性調節中的優勢,不宜淘汰了之,因為二氧化碳是燃料燃燒產生的,與發電量和煤耗相關,而與機組容量大小本身并無必然聯系。在已有的碳市場碳配額管理和能效“門檻”的政策體系下,要更多用碳配額進行管理,發揮市場作用。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電諫壁電廠一方面已關停了兩組燃煤機組,減少化石能源排放,另一方面正對機組進行綜合升級改造、火電廠主要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實現碳排放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等污染物大幅減排。
申能集團旗下電廠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落后的煤電機組將轉型備用或被等容量替代。公司已先后實施了多批次節能降耗減排的技改及科技項目,“十三五”末,公司系統電廠供電煤耗280.9克/千瓦時,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供電煤耗保持同類型世界領先。下一步,公司將推進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節能改造,提升火電機組調峰能力,保持示范項目高效運行、火電機組供電煤耗及環保排放指標領先水平。同時,積極推動火電機組廢水“零排放”技術應用研究;致力于能源綜合利用、零碳能源等方面的研究,探索零碳生物質燃料耦合發電;進一步研究鍋爐低碳燃燒等相關技術,積極探索火電煙氣
碳捕集、再利用等減碳技術。
積極布局新能源發電也是發電企業的共同選擇。朱偉說,今年5月底,諫壁電廠貞觀山光伏電站項目開工建設,是江蘇公司首個新能源開發建設項目。宋雪楓也表示,申能也正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至2020年底,集團
清潔能源權益裝機占比已近45%,其中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近25%。未來集團將順應新能源“平價上網”大勢,進一步加大風電、光伏、水電等“零碳電源”發展力度,力爭“十四五”期間新增新能源裝機800萬-1000萬千瓦。
為了消納富余的新能源發電資源,集團還將加快培育氫能新興戰略產業,目前已完成能創平臺搭建,成立申能集團氫能辦公室,開展能源創新產業投資業務,在氫氣儲運、氫燃料電池、加氫業務等領域多點布局,著力打通氫能產業鏈上下游。
袁家海提示,對于發電企業,電源結構轉向清潔能源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在煤電機組利用小時數降低、投資效益下降的情形下,企業資產結構重組面臨著很大挑戰;同時,發電企業所屬的燃煤電廠涉及大量的人員與資產,如何在退出煤電的過程中最大化經濟效益、做好相關人員與資產的安置是發電企業面臨的另一大挑戰。
因此,他建議,發電企業在實現低碳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應擴大新能源的投資,提高新能源裝機的規模與比例,積極開展多元清潔供能、分布式發電等項目投資,加大減碳脫碳技術如CCUS(碳捕集封存與利用)、氫能、儲能、電網數字化等關鍵技術的開發;另一方面,對煤電機組開展低碳和靈活性改造,推動落后機組有序退出的過程中,應健全相應的管理機制,在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做好人員安置與資產處置等工作,減輕低碳轉型的阻礙。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