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第一欧美日韩中文,91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永久免费

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關于征求《武漢市建筑領域碳達峰專項實施方案》意見的通知

文章來源: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碳交易網2024-07-29 12:06

 
各相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推進武漢市建筑領域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我局起草了《武漢市建筑領域碳達峰專項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現征求你們意見,請結合職能職責,提出意見建議。相關修改意見(加蓋公章,注明聯系人和聯系方式)請于7月23日下班前反饋我局。逾期未反饋,視同無意見。
 
聯系人:嚴智飛 聯系電話:027-82705883
 
 
武漢市建筑領域碳達峰專項實施方案
 
(征求意見稿)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扎實推進武漢市建筑領域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打造建筑領域節能低碳、綠色生態、集約高效的建筑用能和建造體系,根據《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武漢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武政〔2024〕7號)精神,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踐行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以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為引領,以提升建筑品質為主線,全面提高城鄉建筑綠色低碳水平,積極推進城鄉建筑用能結構優化和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大力推進智能建造,切實降低建筑碳排放,確保武漢市建筑領域如期實現碳達峰。
 
(二)基本原則
 
——系統謀劃、協同推進。加強頂層設計和全局謀劃,強化結果控制,合理確定推進時間表、路線圖,注重多目標協同,統籌推進建筑領域碳達峰。
 
——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利用政策法規、標準規范、行政監管等手段,引導和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綜合運用碳排放交易、綠色金融、財稅激勵等機制,營造綠色低碳發展的市場環境。
 
——科技引領,產業支撐。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力度,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適應性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加快創新科技成果工程應用,推動新型建筑工業化和綠色智能建造,推廣綠色建材應用。
 
二、主要目標
 
2030年前,全市建筑領域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建筑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建筑節能和建筑能效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建筑用能結構和方式更加優化,可再生能源應用更加充分;建設方式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建筑品質和工程質量進一步提高;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建筑節能。提升新建建筑節能降碳水平,到2025年,新建建筑100%執行低能耗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建筑設計能耗比2020年降低20%,推動超低能耗建筑發展。到2030年,規模推廣超低能耗建筑,建筑設計能耗比2020年降低50%。
 
——綠色建筑。推進綠色建筑量質提升,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星級綠色建筑面積占當年新增綠色建筑面積比例達到30%以上;到2030年,星級綠色建筑面積占當年新增綠色建筑面積比例達到40%以上。
 
——可再生能源應用。實現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積極推廣太陽能光熱、光伏建筑一體化建設,充分利用太陽能、空氣能、淺層(中深層)地熱能和工業余熱解決建筑供冷供熱需求。到2025年,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安裝光伏面積占屋頂面積的比例不低于50%,其他類型新建公共建筑安裝比例不低于40%,推動既有公共建筑屋頂加裝太陽能光伏系統。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到2030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10%。
 
——建筑終端電氣化。引導建筑供暖、生活熱水、炊事等向電氣化發展,提高建筑終端電氣化水平。到2025年建筑用能中電力消費占比超過55%,推動開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到2030年建筑用能中電力消費占比超過70%,新建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比例達到60%。
 
——新型建筑工業化。加快發展裝配式建筑,積極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與智能建造協同發展。到2025年,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施工、工業化建造和智慧化運維等智能建造產業生態基本建立,裝配式建筑占當年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不低于50%;到2030年,形成智能建造政策體系、產業體系、標準體系、評價體系,裝配式建造方式在新建建筑中得到普遍應用。
 
——既有建筑改造。推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組織實施能效診斷,制定既有建筑年度改造計劃。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部分的能效應達到現行標準規定,公共建筑改造后實現整體能效提升20%以上。
 
——綠色建材。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發揮政府投資項目采購綠色建材引領作用,推廣綠色建材應用。到2025年,預拌混凝土應用率達到100%,預拌砂漿應用率達到95%,新建建筑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50%以上;到2030年,綠色建材在新建建筑中得到普遍應用。
 
三、重點任務
 
(一)推進建筑能效水平提升
 
1.優化城市結構和布局。積極開展綠色低碳城市建設,增強城市氣候韌性,推動組團式發展和產城融合,推進綠色低碳社區創建行動。加強生態廊道、景觀視廊、通風廊道、濱水空間和城市綠道統籌布局,優化建筑群體空間和建筑布局,推進小區復層綠化和建筑立體綠化,推動城市降溫行動。嚴格控制新建超高層建筑。新城區合理控制職住比例。積極穩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城市更新單元(片區)或項目內拆除建筑面積原則上不應大于現狀總建筑面積的20%。(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園林林業局)
 
2.提高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全面執行《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GB 55015)和《低能耗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 42/T 559)。加強超高層建筑節能管理,建立適宜的超低能耗建筑技術體系并推廣建設,鼓勵開展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試點示范工作。(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3.提高建筑用能系統和設備的能效。提高建筑用能系統和設備的能效,加快變配電、電梯、空調、通風、水泵、照明、用電器具等高效節能產品在建筑中的推廣應用,鼓勵加快淘汰低效落后用能系統和設備。貫徹執行《綠色高效制冷行動方案》,推動高效制冷、供熱機房建設,加強空調、照明、電梯等重點用能設備運行調適,到2030年公共建筑機電系統的總體能效在現有水平上提高20%。(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4.強化建筑節能過程監管。嚴格執行新建建筑節能閉合式管理制度。加強對項目立項、節能審查、設計、施工圖審查、施工和竣工驗收等建設全過程監管。未按相關規定通過節能審查的項目,不得開工建設。強化年運行能耗1000噸標準煤(或電耗500萬千瓦時)及以上建筑項目節能審查。強化各方主體的建筑節能質量管理和實施過程的監督責任。(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發改委)
 
5.全面加強建筑運行管理。加強建筑日常運行維護和管理,推進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國有資金參與投資建設的公益性建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工作,同步設計、同步安裝能耗分項計量裝置,建立健全能耗信息公示制度。建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和建筑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管理平臺建設,科學制定能耗限額基準,明確高耗能高排放建筑改造要求。依法開展建筑冬夏室內溫度控制、用能設備和系統運行等情況檢查,嚴肅查處違法用能行為。(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發改委、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二)高質量發展綠色建筑
 
1.推進綠色建筑提質增效。新建民用建筑應當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并納入用地規劃條件和項目立項審查,強化綠色建筑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維管理。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國有資金參與投資建設的公益性建筑應按不低于綠色建筑二星級的要求建設,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積在10萬平方米及以上的地產項目應按不低于綠色建筑一星級的要求建設,超高層建筑應按綠色建筑三星級的要求建設。組織開展綠色建筑星級標識認定和管理工作。(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
 
2.提升居住建筑綠色品質。合理確定住宅朝向、窗墻比和體形系數,降低住宅能耗,合理布局居住生活空間,鼓勵大開間、小進深,充分利用日照和自然通風。推行靈活可變的居住空間設計,推動新建住宅全裝修交付使用,建立健全“好房子”評價標準。推進綠色住宅使用者監督機制,嚴格執行在商品房買賣合同、住宅質量保證書和住宅使用說明書中載明住宅綠色性能和相關質量指標,引導購房者科學合理使用。(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三)實施既有建筑綠色節能改造
 
1.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結合“城市體檢”,開展城鎮既有建筑摸底調查,建立建筑節能降碳改造數據庫和項目儲備庫。合理確定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技術路徑,因地制宜增設遮陽設施,提高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和關鍵用能設備能效等級。結合城市更新、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老舊小區改造統籌推進節能改造工作。推動公共機構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實施綠色節能改造。(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
 
2.建立綠色節能改造市場機制。支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 能源費用托管等模式,推進政府、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改造資金等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市場化機制的建立。(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發改委、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
 
(四)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化應用
 
1.大力推廣太陽能系統。新建建筑應安裝太陽能系統。新建住宅建筑和賓館、醫院、公寓、宿舍、康養、托幼等有熱水需求的建筑,應優先采用太陽能熱水系統、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太陽能與空氣源熱泵相耦合的熱水系統供應生活熱水。新建公共機構、工業廠房和其他公共建筑屋頂應安裝太陽能光伏系統。推動城鎮既有公共建筑、廠房、院落空地加裝太陽能光伏系統,既有居住建筑加裝太陽能或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
 
2.推進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協同發展。推動熱電聯產和工業余熱、太陽能、地熱能、空氣能、生物質能等與傳統能源相結合的多元化低碳能源利用。著力推進武漢新城、長江新區、中法生態新城、二七濱江商務區、四新方島金茂智慧科學城、青山濱江商務區、東湖高新硅谷小鎮等重點園區建筑能源系統規劃,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促進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利用和高質量發展。(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水務局)
 
3.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質量。可再生能源系統應與新建建筑工程同期設計、同步施工、同時驗收和投入使用。加強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項目的監督檢查和后評價,促進可再生能源高品質應用。推進中深層地熱資源勘探、技術研究和工程示范,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關鍵技術及儲能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科創局)
 
(五)積極推進綠色低碳建造
 
1.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著力推廣裝配式建筑。重點區域符合條件的新建建筑,其它區域獨立成棟的保障性住房、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項目、規劃總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及以上的新建商品住房項目均應按照裝配式建筑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和建造。公共機構、大型公共建筑及工業建筑應優先采用鋼結構建造方式。加快江夏區、新洲區新型建筑工業化產業園區創建,培育一批具有裝配式建筑工程總承包實力的龍頭企業。提高預制構件和部品部件通用性,推廣標準化設計。及時發布PC構件綜合信息和價格,開展裝配式建筑評價工作。(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經信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
 
2.推進綠色智能建造。加強綠色建造全過程管理。大力發展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工程咨詢和民用建筑工程建筑師負責制。構建先進適用的建筑工業化及智能建造標準體系和創新體系,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全過程應用,促進工程建造與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合,建立智能建造全產業生態鏈。推廣建筑材料工廠化精準加工、精細化管理,到2030年施工現場建筑材料損耗率比2020年下降20%。到2030年,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300噸。(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經信局、市城管執法委)
 
3.加大綠色建材應用。在新建建筑中大力推廣綠色建材,政府財政性資金投資工程應使用綠色建材,鼓勵其他改擴建項目應用綠色建材。到2025年全市各類新建民用建筑工程綠色建材應用比例不低于50%。到2030年星級綠色建筑全面推廣綠色建材。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到2025,建筑垃圾總體資源化率不低于70%。(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經信局、市城管執法委)
 
(六)加快推進建筑用能電氣化
 
1.逐步提升建筑電氣化率。建立以電力消費為主的建筑能源消費體系,引導建筑供暖、生活熱水、蒸汽、炊事等向電氣化發展。推廣熱泵熱水器、高效電爐灶等替代燃氣產品,熱泵供熱系統替代鍋爐供熱系統。積極推動新建公共機構、大型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供電公司)
 
2.加強建筑電力設施建設。推動智能微電網、光儲直柔新型建筑電力系統建設,推動蓄冷蓄熱、負荷靈活調節、區域建筑能源協同、虛擬電廠等技術應用。推廣建筑用電設備智能群控技術,在滿足用電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調配用電負荷。推動建筑群整體參與電力需求響應和調峰。(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供電公司、市經信局、市發改委)
 
(七)推進綠色低碳鄉村建設
 
1.積極引導節能綠色農房建設。按照農民自愿、因地制宜、一戶一策原則推進綠色低碳農房建設,到2030年建成一批綠色農房,鼓勵建設星級綠色農房和零碳農房。有序開展既有農房節能改造,對房屋墻體、門窗、屋面、地面等進行菜單式微改造。鼓勵就地取材和利用鄉土材料,推廣使用綠色建材,鼓勵選用裝配式鋼結構、木結構等建造方式。(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2.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引導農村建筑用能清潔低碳化,推進采用太陽能、空氣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解決農房供暖、炊事、生活熱水等用能需求。大力推動農房屋頂、院落空地、農業設施加裝太陽能光伏系統。推動鄉村提高電氣化水平,鼓勵炊事、供暖、照明、熱水等用能電氣化。充分利用太陽能光熱系統或空氣源熱泵熱水器提供生活熱水,鼓勵使用太陽能灶等設備。(責任部門:各區(開發區)人民政府、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建筑碳排放監管體系。加強對重點建筑用能和碳排放的動態監督管理。將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國有資金參與投資建設的公益性建筑納入能耗監管,逐步建立重點建筑能耗分項計量、監測和評估制度。實施重點建筑碳排放監測、碳排放標桿和能源消耗限額管理,逐步建立完善建筑碳排放市場化交易機制。(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
 
(二)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模式。以綠色低碳為目標,構建政府主導、群團帶動、社會參與的共建共享發展模式。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等,推動數字建筑、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加快城鄉建設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服務產業,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推進綠電交易、推行碳排放交易。(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
 
(三)健全完善激勵支持政策。嚴格執行國家、湖北省和武漢市綠色低碳建筑發展的財稅政策,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應在年度專項預算中統籌安排資金,對符合相關要求的項目予以扶持和獎勵。引導各類社會資金投資綠色低碳重大建設項目和綠色低碳科技研發及產業化示范項目。建立健全政府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采購標準。(責任部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供電公司、市科創局)
 
(四)積極發展綠色金融保險。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運用“綠色貸”“鄂綠通”等金融形式和產品,支持建筑領域綠色低碳建設。強化保險支持,發揮綠色保險產品的風險保障作用。住房公積金繳存人購買星級綠色商品住宅,在其計算的可貸額度基礎上,按綠色星級逐級上浮5%。鼓勵金融機構采取“綠色通道”模式受理綠色低碳建筑產業貸款審批。(責任部門:市地方金融局、人行武漢分行營管部、武漢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五)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發展。建立政產學研金服用相結合的低碳技術創新體系,開展關鍵技術協同攻關,構建適應于氣候特征和使用需要的超低能耗建筑技術體系,推動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培育的協同發展。整合優化行業產學研科技資源,推動高水平創新團隊和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鼓勵支持領軍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金融機構等力量,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責任部門:市發改委、市科創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市地方金融局)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目標責任
 
在市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下,系統推進全市建筑領域碳排放達峰工作,明確各部門的管理職責,建立績效考核及問責機制。將建筑碳排放達峰目標逐級分解到各區,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細化到年度,各區、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工作職責,形成上下聯動、部門協調、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有效推進各項任務落實。
 
(二)加強考核評估,強化任務落實
 
各區、各有關部門要明確一把手負責制,將各項任務分解落實,扎實推進相關工作。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評估通報、約談問責、整改督辦等工作機制,對各階段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并作為對各區、各部門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三)加強培訓宣傳,引導公眾參與
 
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建筑領域干部培訓重要內容,通過業務培訓、比賽競賽、經驗交流等多種方式,提高管理、規劃、科研、設計、施工、運行等相關單位和企業人才的業務水平。充分發揮行業學會、協會、新聞媒體的作用,加強“碳達峰、碳中和”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提高社會各界對綠色低碳發展的認識。加大對優秀項目、典型案例的宣傳力度,形成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積極倡導和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降碳行動,形成社會各界支持、群眾積極參與的濃厚氛圍。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海口】【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2024055651號-1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strong id="j0xlh"><bdo id="j0xlh"></bdo></strong>

<strong id="j0xlh"><i id="j0xlh"></i></strong>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神县| 清水河县| 通江县| 南靖县| 三都| 大新县| 紫云| 丰宁| 辽阳市| 曲水县| 永平县| 宁武县| 威海市| 资溪县| 黄冈市| 济源市| 深水埗区| 广州市| 屯昌县| 新乐市| 临高县| 保德县| 五河县| 三江| 揭东县| 长武县| 年辖:市辖区| 乌恰县| 鄂伦春自治旗| 禄丰县| 尼木县| 宁南县| 托克逊县| 元朗区| 沅陵县| 二连浩特市| 西贡区| 体育| 怀远县| 灌南县|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