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實施6項技術規程(以下稱藍碳系列技術規程),對紅樹林、濱海鹽沼和海草床三類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評估、
碳匯計量監測的方法和技術要求作出規范,用于指導藍碳生態系統調查監測業務工作。
人民網財經了解到,2021年,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組織啟動了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
試點工作,在充分銜接國際相關標準的基礎上,同步編制印發了紅樹林、濱海鹽沼和海草床三類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與評估技術規程試行稿。
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一年多的試行,在驗證了方法可行性的基礎上,編制組結合實踐聽取各部門、各地方意見,對三類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評估技術規程試行稿進行了修訂,形成了印發稿。
2022年,隨著藍碳試點工作的深入開展,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啟動了藍碳生態系統碳匯監測試點工作,歷時近兩年編制完成紅樹林、濱海鹽沼、海草床碳碳匯計量監測技術規程(試行),并在黃河口、曹妃甸等我國藍碳生態系統重要分布區域進行了試點方法驗證。
上述負責人表示,藍碳系列技術規程在充分吸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推薦的
方法學等國際標準的基礎上,立足實際情況,對三類藍碳生態系統的調查內容、碳儲量計算、碳匯計量監測方法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填補了藍碳生態系統業務化調查監測技術規程的空白,為摸清我國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本底和碳匯潛力,充分發揮海洋的固碳作用,實現國家“雙碳”目標做出貢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