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白為綠”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相關資料顯示,從目前開始到2050年,全球塑料生產和焚化將累計排放56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按照當前的減碳承諾,到本世紀中葉,塑料有關的排放量可占到總
碳預算的10-13%,到本世紀末可能會占到一半。由此可見,塑料是全球減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做好塑料減碳和污染治理,高質化利用、變廢為寶是其最優的選擇之一。
李景虹表示,廢塑料化學循環是解決塑料回收利用的一大法寶,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吃掉”物理回收吃不掉的塑料廢料,進一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廢舊塑料的高值化利用、變廢為寶,而且有助于減少生產原生料所需的化石原料的消耗,避免塑料焚燒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從而降低塑料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
李景虹特別指出,近年來,廢塑料循環產業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技術和產品開發難度較大,造成項目從落地、建設、運營不確定性大,產品質量、生產過程的安全環保等均難以保障,導致國家對該行業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若要全面釋放化學循環技術商業化潛力,仍需解決一些重要的政策問題。”
以技術為支撐,實現塑料產業發展“化白為綠”,青島惠城環保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新功提出了化學回收“跨相裂解”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將低值塑料轉化為化工原料三烯三苯,逐步替代焚燒和填埋,用垃圾替代石油資源。如項目完成工業化,將真正實現塑料污染的徹底治理、碳氫高效利用、化學循環過程清潔。分選回收1噸廢塑料可生產乙烯、丙烯、丁烯、BTX約0.9噸,實現產值約7000元左右。全生命周期可減少CO2排放近10噸,減少烯苯等基礎化工原料生產而消耗的石油資源約3噸。如全國生活垃圾和廢地膜回收化學循環,每年可減少CO2排放約5億噸,節約石油資源1.5億噸。”張新功通過一組數據,生動展現了依托“跨相裂解”技術,為塑料行業低碳循環發展帶來的生態價值。
本次論壇上,將化學循環作為環保型新興產業及國家塑料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進一步為化學循環產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成為專家、學者、企業家的共識。
我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塑料應用市場和技術創新最活躍的未來增長策源地,廢塑料的物理與化學回收技術已呈多型化。關鍵要算好經濟賬,科技加利潤是產業化、規模化的基礎,能實現雙贏才是王道。在廢塑料產業前行的路上,仍需加大政策支持的著力點。原料回收和化學循環的環保準入,無不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撐。
活動最后,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成員夏青宣讀論壇倡議書,“倡議組成生態塑料低碳循環聯合攻關專家委員會,倡議實踐政、產、學、研、金、服、用的七位一體模式,一區一策,效益為本,服務為先;形成解決白色污染問題的核心力量,跨界融合編制白色污染治理生態效益評價標準體系;廢舊塑料精準回收,用廢塑料變寶新產業支撐垃圾分類攀登低碳循環導向新高度;聚焦技術關鍵,立即組成聯合攻關隊伍,用硬核技術說話,推動我國廢塑料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合作新模式。”
此外,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理事長劉玉蘭、中國節能協會副理事長房慶、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秘書長王稚晟分別在會上致辭;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生態塑料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委員李嗚曉,生態塑料專委會主任委員王媛,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減污降碳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主持李艷萍分段主持了會議;院士、專家、企業家代表及各大媒體近百人參與并見證了本次線上論壇的成功舉辦。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