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從前面的介紹可知,實現碳中和,可以理解為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一場大變革,對當今世界的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一場巨大的挑戰。
對我們來說,主要的挑戰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我國的能源稟賦以煤為主。在煤、油、氣這三種化石能源中,釋放同樣的熱量,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大高于天然氣,也比石油高不少。我國的發電長期以煤為主,這同石油、天然氣在火電中占比很高的那些歐美發達國家比,是資源性劣勢。
二是我國制造業的規模十分龐大。我們在前面的介紹中提到,我國接近70%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工業,這個占比高出歐美發達國家很多,這同我國制造業占比高、“世界工廠”的地位有關。
三是我國經濟社會還處于壓縮式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的需求空間巨大。
四是我國的能源需求還在增長,意味著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都會繼續增長。
五是我國2030年達峰后到2060年中和,其間只有30年時間,而美國、法國、英國從人均碳排放量考察,在20世紀70年代就達峰了,它們從達峰到2050年中和,中間有80年的調整時間。
為了更加清晰地闡明碳中和對我國的挑戰性,我們下面用幾組碳排放有關的數據,以國際比較的方式,來做進一步說明。
第一組數據是從1900年到2020年間,不同國家的累計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億噸二氧化碳為單位),美國為4047,歐盟27國為2751,中國為2307,俄羅斯為1152,日本為655,英國為618,印度為545,墨西哥為201,巴西為156。這個累計排放量可大略表明一個國家長期以來積累起來的“家底”。
上述統計沒有考慮人口基數,因此我們需要第二組數據,1900年到2020年間的人均累計排放,這套數據以國家為單位,把每年的全國排放除以人口,獲得逐年人均排放,再把這120年來的人均排放加和即可得出(數據以噸二氧化碳為單位),具體為:美國2025,加拿大1522,英國1209,俄羅斯848,歐盟27國713,日本575,墨西哥295,中國190,巴西107,印度58,全球人均累計為375,中國迄今為止只有全球人均的一半,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
第三組數據是目前以國家為單位的排放量(以億噸二氧化碳為單位),具體是:中國100,美國52,歐盟27國30,印度25,俄羅斯16,日本11。如果考慮人均,那么有第四組數據(2016年到2020年人均排放,以噸二氧化碳為單位),具體是:美國15.9,加拿大15.3,俄羅斯11.4,日本9,中國7.2,歐盟27國6.6,巴西2.3,印度1.9。
從以上四組數據可知,我國最近幾十年的發展具有壓縮性特征,故目前的人均和國別排放數據比較高,這也是掌握話語權的西方媒體不斷給我國戴上“最大排放國”,甚至是“最大污染國”帽子的所謂“理由”。但如果考察人均累計排放,我國對全球的“貢獻”非常小。另外,我國的人均GDP已達全球平均水平,而人均累計排放只是全球的一半,這還是在我國能源以煤炭為主、每年凈出口大量制造業產品的基礎上達到的,由此說明我國絕不是如一些研究者所說的是“能源資源消耗型”經濟體。
第五組數據很有意思,它是由國際能源署、世界銀行等建立的居民人均消費碳排放,它考慮了國家間通過進出口而產生的“碳排放轉移”。2018年到2019年間的數據如下(單位為噸二氧化碳):美國15.4,德國7.6,加拿大7.5,日本7.4,俄羅斯7.0,英國5.7,法國4.4,中國2.7,巴西1.5,印度1.1。這組數據說明,世界上一些國家只是“生存型碳排放”,而有的國家早已進入“奢侈型”或“浪費型”國家行列!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