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實現碳達峰及
碳中和將面臨巨大的挑戰,但在
碳中和過程的未來40年期間,我國很多領域也將因此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中國2050:一個全面實現現代化國家的零碳圖景 里前面介紹了零碳路徑,但挑戰依舊很大,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中國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還不夠堅實,城市化和工業化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未來對鋼鐵、水泥、汽車等
碳排放較大工業產品需求仍然很大。無論是人均GDP,還是人均汽車保有量(例如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2019年數據,中國每1,000人擁車量為173輛,美國達837輛,幾乎是中國的五倍),還是在多個經濟指標方面,中國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頗大。
與此同時,經濟高度發達的美國碳排放在2007達到峰值,日本則在2013年達到峰值,英國和德國早在20世紀70代已經達到了峰值。主要發達經濟體承諾2050實現碳中和,其經歷碳達峰時經濟基礎已經相當成熟,從碳達峰過度到碳中和有40-60年時間。由此可見,2030 年實現碳達峰及2060年實現碳中和對中國來說難度更大。
第二,中國是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很多工業品產量除了滿足國內需求還為世界其他地區提供供給,有些碳排放較大的制造業從發達國家被遷移到了中國,這意味著我國承接了本應該發生在發達國家的一部分碳排放。在全球產業鏈上,中國的制造業多數仍然處于中低端,因此能源消耗更高,導致碳排放較高。
第三,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決定了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比偏高,單位GDP的能耗遠高于發達國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發達國家的2到3倍。另外一方面,從各國人均一次能源消費來看,隨著經濟水平的進步,中國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過去30年大幅提升,但是根據BP能源統計的數據,中國仍然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只占美國人均能源消費的30%。
根據多個渠道的統計數據,當前中國碳排放接近全球三分之一。但是從碳排放存量來看,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美國和歐盟截至2014年的累計排放量達到了3770億噸和3261億噸,兩者約占全球的一半。中國在同一時期的累計排放量為1711億噸,占全球11.9%。
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19年度全球碳排放報告指出,發達經濟體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這與其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嚴重不協調,其人均碳排放總量遠高于發展中國家。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