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并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夠達成的,需要作出艱苦卓絕的努力。
首先,與完成了工業化的發達國家不同,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還在深入推進,經濟仍保持著中高速增長,能源消費繼續保持剛性增長。其次,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過渡期短的有近40年、長的有70年,而我國只有30年。
挑戰更在于,我國經濟產業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多年來形成的高碳路徑依賴存在較大慣性。以能源結構為例,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高達85%左右,燃煤發電更是占到全部發電量的62%左右。再看產業結構,世界公認的高碳且難減排的行業,包括煤炭、鋼鐵、石化、水泥等占比過高。我國鋼鐵產量全球占比超過50%,水泥產量全球占比接近60%。即便如此,當前一些地方仍抱有盲目上馬“兩高”項目的沖動。
發達國家的經歷顯示,如果不考慮綠能替代效應,那么
碳減排曲線與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以及城市化率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服務業占比達到70%左右,或城市化率達到80%左右時,碳排放開始達峰并下降。而我國相較于發達國家表現出來的這兩個結構特征還有一段距離。
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困難和挑戰是不容忽視的。同時也要看到,作為一項具有重大影響的綜合決策和戰略抉擇,它既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好高騖遠。
我國碳減排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實現“雙碳”目標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啟動全國
碳市場交易,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加快構建了“雙碳”政策體系。
我國擁有開發潛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我國能源稟賦固然可以說是“多煤、缺油、少氣”,但豐富的可再生能源不應再被輕視。后者不僅儲量巨大,而且成本正在快速下降。目前,我國已經開發的風能、太陽能均不到技術可開發量的十分之一,同時還有可觀的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固廢能源化等。技術進步、規模化經濟以及行業競爭,推動過去1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急劇下降。2019年全國光伏發電成本相比2010年降低了82%;陸上風電降低了39%,已經形成對煤電的
價格優勢,并進入平價上網階段。
特別是,我國
新能源產業已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優勢。歷經40年追趕,我國制造能力、研發能力、資金投入能力與市場規模早已今非昔比。以我國風電設備生產為例,在起步階段的1997年,每千瓦成本高達2500美元,遠高于歐美發達國家;2010年,降至700美元左右;2015年以后,進一步減至500美元,約為發達國家的一半。目前,我國光伏產業生產能力和市場規模均居世界第一,并已實現全產業鏈國產化。
新能源產業優勢不僅得益于制造與創新能力,還因為有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支撐。2019年我國水能、風能、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別達到30.1%、28.4%和30.9%,2008年至2018年年均增速分別為6.5%、102.6%和39.5%,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僅為2.5%、46.7%和19.1%。上述因素有利于在全球形成磁力場效應,聚攏更多的資本和技術,為我國在新一輪產業競爭中換道超車創造條件。
顯而易見,相對于發達國家實現碳中和,我國還擁有綠色發展的“后發優勢”。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起步較晚,新增的工業產能和城市基礎設施需求,可以通過發展綠色產能和綠色基建來實現,避免傳統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鎖定效應”。此外,隨著以重化工業較快發展為重要特征的工業化接近尾聲,諸如前些年開始,鋼鐵水泥等行業大都出現了產能過剩跡象,傳統制造業碳排放將陸續達峰并轉入
平臺期,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比重將持續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綠色低碳技術應用日益廣泛并向各產業領域滲透,將帶來巨大的綠色低碳轉型收益。
實現“雙碳”目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內在要求。當然,在這樣廣泛而深遠的綠色轉型中,一定要掌握好節奏,不能引起能源短缺危機,也要將能源價格保持在相對低廉的水平,既給百姓生活帶來真真切切的便利,又使我國制造業繼續在世界上保持足夠競爭力。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